必修3第四单元第10课第二框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 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
学科:政治
学段:高中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级:高二
课题:必修3第四单元第10课第二框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
作者:三亚市第一中学 林颖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教学设计
三亚市第一中学 林颖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
(2)明白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会通过正确的途径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2、 能力目标:
(1)正确分析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思想道德冲突,认识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给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2)通过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特别是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2)追求道德生活不是一种痛苦选择,而是自我愉悦的过程。
[教学重点]
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讲授法、归纳法等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计算机网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板书)
导入新课:
场景遐想:展示我们身边发生的道德两难例子,引发学生思考、讨论,面对这些情况,你会怎么办?
镜头一:眼看就快迟到了,可是人行道对面是红灯,你怎么办?
镜头二:一位头发花白,走起路来抖个不停的老爷爷向你乞讨,怎么办?
镜头三:"彭宇"事件之后,假如你路遇老人跌倒受伤在地,你会出手相助吗?
推进新课:
(一)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板书)
(在学生讨论、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在知识文化的陶冶中升华(板书)
1、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含义(板书)
(学生自学、教师指点)
知识文化修养: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思想道德修养:自省、自律的过程。
唇枪舌剑(学生分组辩论):你认为是智力培养重要还是人格塑造重要?
目的在于通过辩论让学生对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二者的关系有个初步认识。
2、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关系(板书)
(展示图片、材料分析解决二者关系)
材料一:未成年在押人员多为文盲
某看守所管教人员说,分析未成年在押人员犯罪原因,首先是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初中毕业不足17﹪,大多数是小学毕业,他们中40﹪是辍学或被学校开除、劝退人员,他们绝大部分不会写信,甚至明信片也不会写,他们大都缺乏家庭温暖。
材料二:李俊编写"熊猫烧香"病毒事件
轰动全国的"熊猫烧香"病毒制造者李俊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逮捕归案。李俊自学成材,他编写的网络程序"熊猫烧香",一经面世就迅速出现数百个变种,不断入侵个人电脑、感染门户网站,对互联网用户安全造成了严重破坏,被列为2006年度十大病毒之首,李俊本人也被称为"毒王"。
上述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师: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要求我们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课堂调查:你平时喜欢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交往?(学生讨论、发言)
老师引导:那么从这课内容的角度出发,我们要想受别人欢迎,要想获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应该怎么做?
(三)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板书)
1、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
2、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拓展)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3、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课堂小结:(以知识提纲进行小结)
播放视频:"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相关视频
教师总结: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多个道德冲突。在这些道德冲突中,有大善和小善的冲突、大家和小家的冲突、大爱与小爱的冲突。在共同的灾难面前,他们做出了取舍。他们都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舍己为人,公而忘私,为抗震救灾做出巨大贡献。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最后,在音乐《爱的奉献》中结束本课。
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比较强。在内容上适当延伸,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时事热点进行讲解,体现了政治课教学时代性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既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抗震救灾视频的播放更是发人深思、升华学生的感情。课堂小结的处理显得过于简单,这是本课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