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四单元第9课第二框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
学科:政治
学段:高中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级:高二
课题:必修3第四单元第9课第二框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作者:三亚市第一中学 洪福龙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学设计
三亚一中 洪福龙
- 一、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了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②了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以及党和国家所采取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③知道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亿万人民参加的创建活动,以及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各种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活动形式.
(2).能力目标
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我们的思想道德,升华我们的道德境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 二、教学重点: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实践,如果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无法实现,就无法真正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功能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这些年来你们参加过哪些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给你们的感受如何?有什么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生:回答(略)。
师:小结。
师:大家都听说过"青年志愿者活动"吧?现在请看屏幕:
①三亚一中学生在三亚湾海边捡拾垃圾的画面.
②三亚一中学生团委组织爱心会成员看望、慰问贫困学生、孤残老幼的画面。
③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身影画面等 。
师:我们身边经常看到许多这样的活动,有的同学参与过或者被服务过,这些青年志愿者活动对我们培养"四有"公民有什么意义?
生:回答(略)。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说说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的关系、作用.
- 1. 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板书)
(1).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生:回答(略)。
师小结: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统一、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板书)。
让学生朗读课文P101页.回答问题。
师: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 2. 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板书)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2).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内容: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说说教育的作用.
- ① 教育的作用:
师: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② 科学技术的作用.
讨论:关于如何认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重要性问题.
师小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措施上:第一、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第三、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 ,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
- ③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师:三亚目前正在强调打造文化产业,如举办文体大赛,提升三亚知名度.如今"美丽三亚,浪漫天涯"已成为三亚一张旅游名片,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旅游的发展,大家结合今天的三亚文化产业发展谈谈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作用.
学生:回答(略)。
师: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 3. 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板书)
(1).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
学生朗读课文P103页,理解亿万人民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
师:发展先进文化,本质上是一个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不断进行文化创造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建过程.
(2).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意义.
师: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在参与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正在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3).积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板书)
师:作为当代中学生,应在具体的学习工作中如何做一个实践者?
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认识.
师: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复习,练习略)
评价与反思:
本教学设计抓住"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教学内容,顾及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分享学习成果,同时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矫正、归纳、评价作用。但德育教育似乎脱离真切、自然的文化生活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