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三单元第6课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4-22 09:51:56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

学科:政治

学段:高中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级:高二

课题:必修3第三单元第6课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作者:三亚市第一中学  卓逢川

课题: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三亚市第一中学 卓逢川

组长:刘将锋

一、设计思想

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重视身边的生活资源,在"调查" "讨论" "欣赏"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强调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感悟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框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参与文化生活的实践能力。通过大量交流讨论,让学生认识到:海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海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同根同源。通过调查环节,使学生学会运用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身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及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学会正确认识各种文化现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调查展示、讨论探究、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海南文化的成就、海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同根同源等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参与调查、展示等,并进行归纳总结,以此获得直接的体验。并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海南文化成就的了解,以小见大,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海南文化和中原文化同根同源的认识,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2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中华文化有何特点?其见证其原因各是什么?

中华文化除了从历史上说是源远流长外,在内容上还有个特点就是博大深精。

板书: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7世纪西方的"中国潮"

    启蒙时代西方是社会文化生活中普遍出现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人称"中国潮"。"中国潮"的发起人主要是商人和传教士。商人们贩运回来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传教士贩运回来孔子哲学与中国的道德社学等,这影响了西方的很多方面。在欧洲社会面前,中国形象为他们展示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中国几乎成为西方文化向往的乌托邦。

思考与讨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 文学艺术的独特

A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B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历史展示相关图片(略)

C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2、古代科技

(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举例:火药技术的发明对西方的近代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B.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C.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

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学生活动:从科技的角度举例分析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举例: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是劳动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创造力;都江堰工程是世界仅存的古代"生态工程";古代的历法、陶瓷工艺等都是极具生命力的。

长期以来处在世界的前列,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展示相关图片(略)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区域文化的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如:

陕北的信天游

沂蒙小调

草原之歌

展示相关视频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文化区域差异的具体表现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文化的民族性体现文化的博大精深)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活动:"忆一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的是什么?其本质上有怎样的特点?

(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其本质上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但这是从世界范围来讲的;对于中国而言,同样也有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优秀者给大家介绍民族文化的特色。

(1)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举例: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栖霞寺的千佛石刻等,是古代的汉族、鲜卑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2)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举例: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为三大英雄史诗

2.各民族文化共同形成并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1)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A.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B.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C.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3)意义

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三、小结

本课是在前面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华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多样性要求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发展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要求在继承中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归结到一点就是把握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谋求文化创新。那么文化创新首先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我们的传统文化,而本课的意义就在于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对源远流长特征的分析是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性中探讨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载体,并通过历史过程的分析,得出结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对于博大精深特征的学习则是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文化区域差异的各具特色和文化民族差异的异彩纷呈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板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文学艺术

2.科学技术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评价与反思:

设计思想符合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的课前预习,并让学生代表展示学生的成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整课堂的教学结构清楚、逻辑清晰。建议:本节课应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性与主动性,激励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注重文化探究的步步深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感受,提高人文素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