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第三单元第10课第1框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
学科:政治
学段:高中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级:高二
课题:必修4第三单元第10课第1框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作者:儋州市第一中学 王学丽
10.1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教学设计
儋州市第一中学 王学丽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本框在全书中的地位
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辩证法作为世界观,它昭示我们,世界是永恒运动变化的世界,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它要求我们用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在此意义上,本课是第三单元的落脚点。本课是新课程教材增加的内容,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哲学依据,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二)本框的主要内容
这一框题共有两目。第一目讲"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第二目讲"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本框主要是谈创新的哲学基础,主要阐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二是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这两个方面从理论的层面说明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通过第七、八、九课的学习之后,能够用思想方法的视角回答"世界是怎么样的",能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辩证否定观是辩证法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框题主要讲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即创新的哲学基础,抽象性和理论性较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要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漫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回忆、分析和讨论探究中掌握知识。
三、设计理念
(一)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二)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观察社会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三)教学过程中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
(四)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事例和漫画、材料展开教学,充分发挥和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五)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怀疑和批判精神,敢于在创新,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能以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精神对待周围的世界。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内涵和辩证法的本质。
理解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分析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分析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培养学生用辩证否定观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培养革命批判精神与勇于创新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事例和漫画、材料分析探究来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回忆、分析具体事例,来发现、总结、归纳哲学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怀疑和批判精神,敢于在创新,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能以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精神对待周围的世界。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辩证否定观
教学难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树立创新意识的关系
六、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教学活动 |
设计意图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导入新课 |
展示图片《司马光砸缸》 提示:按常规是人脱离水,而司马光则是打破了常规,让水脱离人),也就是创新思维 |
学生总结《司马光砸缸》这一故事所体现的逆向思维 |
故事、图片导入,自然活泼又简洁。 |
|
新课 教学 |
(一)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辨证否定观的内涵 |
教师备用例子: 麦粒--麦株--麦粒 原始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 实践-----认识-----实践 |
学生回答 (试着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三个角度思考、归纳) |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思考问题 |
引导学生得到以下结论: 1、辨证否定的含义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
学生回答 |
|||
2、辨证否定的特点: (1)辨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
展示图片(岳飞、邓世昌、神舟七号等) 教师小结: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古至今没有变,但我们否定了它的"形式"和部分内容。 |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爱国主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 |
||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
展示图片(黄道婆、现代纺织业) |
|||
3、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
举例:高一物理教材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牛顿力学的否定,既有克服又有保留 教师强调: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扬弃不等于抛弃。 |
学生归纳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观点 |
通过事例和漫画赏析,引导学生归纳知识。 |
|
漫画赏析:洗澡 教师总结:给孩子洗澡,孩子和脏浴水一块儿拨掉吗? 教师总结:形而上学的否定就是绝对的肯定和否定,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全盘抛弃,其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保留和继承。 |
||||
(二)辨证否定观的要求 (1)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
让学生谈谈自己身边创新的事例 |
|||
(2)正确对待书本知识和权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 |
课堂探究:为什么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能够突破传统疗法,提高烧伤治愈率?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因为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不迷信权威意见,坚持独立思考,刻苦攻关,在重新研究和分析传统疗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采用了与传统的包扎疗法相反的暴露疗法,从而大大提高了烧伤治愈率。 教师总结:这一事例体现的哲理是: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是肯定和否定、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这种对待事物采取"扬弃"的态度,就是辩证的否定观。 |
学生总结: 启示: 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既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又要在否定中看到肯定,防止和克服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错误倾向。 对于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不能迷信,不唯书,既不能无批判地全盘继承。兼收并蓄;也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既要反对复古主义,也要反对虚无主义。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 |
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知识 |
|
(3)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 |
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
|||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
(三)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
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很希望大家有持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术压倒。" 诺贝尔奖获得者,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他们的观点道出了怀疑与创新的相互关系。 南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提问: (1)举例说明:怀疑和批判精神在人们的认识和创新中具有什么作用? (2)我们常说,不破不立。请简要说明"破"和"立"是一种什么关系? |
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革命批判的精神。 |
||
毛委员不对城市暴动提出怀疑,怎能指出"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邓小平不对前苏联经济模式提出怀疑,怎能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教师小结:"破"和"立"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 不破不立,"破"就是批判,就是革命。破是手段、途径,没有破就没有质变,就没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破"字当头,立在其中。 (2) 立是目的,立是在破的基础上的立,是不能离开破的立,它是对"破"的否定 (3) 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旧事物既要克服,又要保留。 |
||||
漫画赏析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蛋得蛋 提问:打破常规就是是创新吗? 选取这一漫画是为了引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创新意识 |
||||
本课小结 |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本课的逻辑顺序。 1、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这一要点的是逻辑顺序: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含义--辩证否定观是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这一要点的逻辑顺序是: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的暂时性方面的理解--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培养批判性思维--关注变化的实际--突破成规陈说--破除落后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