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
学科:政治
学段:高中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级:高二
课题: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作者:儋州市第一中学 王学丽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本框题地位
本框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个框题。从这一框开始学生学习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矛盾。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因而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学生分析
"矛盾"一词对高二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矛盾",并且时常要解决一些"矛盾"。陌生的是哲学上的矛盾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的抽象、概括、总结,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鉴于学情分析,在设计时力求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贴近当前的形势,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理解并认同。同时,教学中应坚持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三、设计思想
教育理念: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原则: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的积累,将对矛盾的理解从生活常识的层次提高到哲学的层面,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
通过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帮助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矛盾的概念;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
教 学 活 动 |
设计意图 |
|||
教 师 活 动 |
学生活动 |
||||
矛 盾 的 同 一 性 和 斗 争 性 矛 盾 的 同 一 性 和 斗 争 性 矛 盾 的 同 一 性 和 斗 争 性 |
矛盾的含义 |
1、出示漫画:老子问:你身上什么最硬?牙齿最硬!舌头最软。你看到了我这年纪,牙齿全部脱落了,舌头却完好无恙。牙齿为什么会脱落?舌头真得完好无恙? 这则漫画讲的是"软与硬"之间的关系。 像"软与硬"这种关系的你还能举出多少?(以组为单位竞赛,宣布比赛规则) (比赛后出示我准备的) 2、以上列举有哪些共同点?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4、出示材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上述两诗句包含哪几对矛盾? |
1、学生可能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反面各有回答 2、学生回答: 3、学生回答: 噪与静、鸣与幽、悲与欢、离与合、阴与晴、圆与缺。 |
矛盾概念比较抽象、难懂,因而用比赛的方法作为开头,是借班上课的需要,以此来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减少陌生感,最快速度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通过大量的举例加深学生对对立统一的认识 |
|
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1、从列举中看出矛盾着的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属性、趋势--斗争性(对立) 2、出示材料:哲学上的斗争与日常生活中的斗争一样吗? 3、哲学角度分析:哲学上的"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的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抽象和概括。是矛盾的一般、普遍的属性。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反对、限制、竞争、批评等。 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从列举中看出矛盾的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统一) 2、出示材料:课文漫画"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问:他敢烧吗? 3、哲学角度分析: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烧"。烧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得出矛盾同一性的第一层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4、出示问题:还能列举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的事例吗? 5、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简单分析,同时强调矛盾双方相互依存需要"一定的条件"。 6、出示材料:树上坚硬的疤 高中毕业后,我跟着父亲做起了木匠。由于没有考上大学,我的情绪十分低落,感到前途渺茫。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7、哲学角度分析: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矛盾同一性的另一层含义。特别强调转化的"条件性"。 8、哲学角度分析:事物矛盾双方既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同一性以对立性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9、展示flash《自相矛盾》,问自相矛盾是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吗? |
1、学生回答 2、学生回答:答案可能有不同,有的说敢,有的说不敢。 3、学生回答: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苦就无所谓乐等。 4、学生回答 6、学生回答 |
此部分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思想上的模糊概念,区分哲学上的斗争与日常生活中的斗争 教学过程采用了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并用大量的事例加深对"相互依存"的理解。 运用这个事例主要目的是贴近学生实际,特别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力求有一定的感悟。 意图一,从自然界与社会角度分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意图二,体现政治课的时代性,结合重大时政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关注国家事。 此部分主要区别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
||
矛盾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 盾 的 普 遍 性 和 特 殊 性 矛盾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矛盾的普遍性 |
1、出示材料:同学们都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章中描写了一个与外界隔绝、风景秀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谐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从哲学角度看,这个世外桃源就真的一点矛盾也没有吗? 2、哲学角度分析: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3、如何对待矛盾?--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列举:讳疾忌医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哲学角度分析:回避矛盾,不仅使矛盾不能得以解决,反而会使矛盾激化。 |
学生讨论,分析,并回答 学生回答 |
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正确对待矛盾,而不能回避矛盾,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
|
矛盾的特殊性 |
1、出示材料:"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说的是家家都有矛盾,但每一家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时期也会面对不同的矛盾。就某一家庭来说,有父母之间的矛盾,有子女之间的矛盾,有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等。在家庭的诸多矛盾中,每一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在同一个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和处理家庭矛盾时,注意区分各种不同的矛盾和同一个矛盾中的不同方面。 (1)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成语?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得出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并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 3、出示材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
1、学生讨论、分析并回答问题。 上述事实说明了矛盾的特殊性; 类似成语如: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入乡随俗等 学生讨论分析并回答 |
充分运用课本资源,并且该资源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实际,易于理解掌握。 运用古诗分析哲理,可以体现政治课的人文气息。 |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
1、出示材料:公孙龙"白马非马"的故事。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2、哲学角度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有重要意义。 3、出示材料:请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理。 4、最后结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
学生分析并回答。 学生讨论、分析并回答 |
这是本课的难点。运用典型事例分析哲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事例分析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学习哲学的重要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