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材料 第三四五六单元分析稿
·用距离准确表示位置。北偏东30°讲了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哪里是灯塔1?于是,量出灯塔1到轮船的图上距离,根据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轮船北偏东30°方向
例1有序地安排三个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逐步体会方向和距离能够确定位置。
2.在平面图上指出物体的位置。
例2根据物体所在的方向与距离,在平面图上标出它的位置。这道例题里没有新的知识,只是理解“北偏东40°方向
·用量角器画射线。“北偏东40°”是以灯塔为端点的一条射线的方向,在图上表示清凉岛的位置,应该画出这条射线。画射线可以使用量角器,把表示灯塔的点作顶点,正北方向为角的一条边,偏东40°角的另一条边就是北偏东40°方向。
·算出图上距离,在射线上描点。
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3说说李伟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在现实的情境里应用方向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
李伟家到学校的路线是三条线段组成的折线,描述行走路线要依次逐段地说,每一段都应说出行走的方向与路程。“兔”和“鸟”描述的共同点是都清楚讲述了方向与路程,不同点在用的方向词上。两种讲述都正确,要提倡像“鸟”那样说,通过具体应用巩固确定位置的知识。示意图上有两个60°角,其中一个用于描述上学路线,另一个描述放学路线。
4.测定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受测量工具的限制,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往往不能一次就直接量得。这就需要先通过两点测定一条直线,把两点间的距离分成几段,逐段测量并相加。实践活动《实际测量》教学这种方法。
·认识工具。测量较短的长度,有各种尺供选用。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架桥铺路……都需要测量较长的距离,仅用尺不能直接度量,还需其他工具,如标杆、测绳等。
·测定直线。使用标杆在两点之间测定直线,是这次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教材通过图画表达在A、B两点间测定直线的方法,先在A点和B点各竖一根标杆,然后在两点间的C点和D点竖标杆。要使所有标杆都在同一条直线上,一名男孩观察,女孩在调整。这样就把A、B两点间的距离分成三段测量,各段长度的总和就是A、B两点间的距离。
看懂图示的方法以后,在操场上选择相距较远的两点,实践这种方法。
·步测。没有测量工具或者测量要求不高的时候,可以步测。步测需要知道一步的长度,教材指导获得步长的方法,设计了求步长的活动。学生按教材的设计,就能算出平均步长。
·目测。如果对测量结果的要求不高,还可以目测。教材讲了什么是目测,介绍了练习目测的方法。目测技术要经过大量练习才会逐渐掌握,小学生只能知道目测,进行的目测是很不精确的。
第五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教学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与过去的《大纲》教材相比,本单元加强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重视对正比例关系图像的认识与简单应用,不利用正比例、反比例解答应用题。
全单元编排3道例题、一个练习,教学内容分成两段。
例1、例2,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图像;
例3,反比例的意义。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细致安排学生的首次感知。
正比例概念和反比例概念都要在充分的感知活动中形成,例1和例3分别是学生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教材作了很细致的安排。例1把感知过程设计成四步。
·写比、求比值、解释比值。例1呈现的表格里是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数据,让学生从中选择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分别写出比并求出比值,发现所有比的比值都是80,体会这个比值是汽车行驶的速度,这辆汽车的行驶速度始终不变。
路程 |
时间 |
·用数量关系式表示比值一定。写出的各个比的数量关系相同,可以用式子“ =速度(一定)”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学生对“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很熟悉,而“速度(一定)”是例1数量关系的特点,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的要点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