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面积”教学设计和评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西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P32-34。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结合比较图形的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景,建立面积的概念
1.情景展示
(在屏幕上闪烁两块土地的面)
让学生指出土地面积大小不同。
导入新课:“面积这个词在我们生活当中经常用到,到底什么是面积?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面积。”
[评析:教师联系自己家乡的现实生活情境引入——元阳梯田,通过最有影响的旅游景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新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学生对新的概念出现不感到陌生,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新知。]
2.建立面积的概念。
让学生说一说对面积概念的理解。
感知生活中物体的面。
引导探索:“同学们真不错,知道面积和面有关系。哪有面呢?在身边找一找。”
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的面,能摸到的尽量摸一摸。
小结:“生活当中很多物体都有面,我们今天主要研究平面。”
<板书:物体表面>
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给出面积的部分概念。
教师引导比较面积:“谁能选两个物体的‘面’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
教师归纳:“每个物体表面都有自己的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评析:通过对多种生活中具体物品表面的模等使学生感知物体表面有大有小,十分自然地引出了面积概念的一部分。]
引入图形。
(由一个长方体引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
引发学生思考:“你发现什么?”
生:“正方形比长方形大。”
师:“他比的是哪部分?谁上来摸一摸。”
“你还知道哪些平面图形?”
(再用课件出示一些平面图形。)
比较图形的大小,给出面积完整概念。
当学生说到图形也有大小时,就让学生比一比屏幕上图形的大小。
补充面积概念:“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所以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评析:通过对几种基本图形的直观感知使学生了解到平面图形有大有小,引出了面积概念的另一部分。]
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面积的含义,并在书上勾画出来。
[评析:注意引导学生感知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在这里,对面积概念的学习,王老师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深入理解和自主学习。]
让学生使用面积说一句话。
师:“今后我们说话中,能用到面积一词的一定要带上说。”
让学生说一说黑板面的面积,桌面的面积。
[评析:我们一直强调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教学生学数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用数学,在此,通过对“面积”的说话活动使学生感觉到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是对理解概念内涵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经历面积单位产生的过程
1.测量面积。
教师设疑:谁的面积大?
让学生发现用观察和重叠的方法都难以比较。
教师:“我们先动手测量出它们的面积再来比较。”
提出测量要求。
“老师给大家提供了:方格纸,硬币,长方形纸条,你也可以用其它的工具来比。看看同学们在相同的时间里谁找到的办法最多。现在开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简单评价。
对比交流,优化方法。
方法小结:“刚才同学们想出了一些测量的方法来比较。”
(课件出示:三种测量面积的方法。)
提出问题:“哪种方法更准确?”
使学生了解:用硬币和长方形铺不满,有遗漏。用方格纸比较准确,因为都铺满了。
[评析:寻求比较、测量图形面积的方法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直观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探究,根据不同情况,总结出用观察、重叠、数等方法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巩固练习。
师:“老师要考一考你们,敢试吗?”
(出示数学书第34页练习1的左图。)
学生自己数一数,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并讨论一下方法。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先出示:一号图形 有12个面积单位;二号图形 有15个面积单位。)
让学生先发表自己的见解,说一说谁的面积大。
给学生自己解释为什么会判断错误。
教师归纳小结:“要想比较出结果,需要确定方格的大小,也就是面积单位必须统一。那么一个面积单位应该有多大?请同学们课后翻翻数学书、字词典去了解。”
[评析: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感受到数学知识从现实生活需要而产生、发展的,并且激发起学生对学习面积单位的兴趣和内心的需求。]
3.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三、拓展练习
画指定大小的图形。
(数学书第34页,第2题。)
“最后咱们来做一个图案设计大赛,好不好?”
(出示要求:1.面积等于9个方格大小的图形。2.有创意。3.数量不限。)
【总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强化“面积”概念教学。
“认识面积”的教学,教师在吃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作为教学和练习的内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之上开展的数学活动,通过问题情境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不管学生是否能用“面积”一词来描述,尽管此时学生对面积的概念是模糊的,但在学生的头脑中对“面积”的了解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已经有了“面积”概念的原型——田地的大小。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是很容易把面积与周长混淆的,即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区分。所以,在面积概念的教学中,要注意对“面积”概念内涵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有效组织引导,深入开展数学活动。
实践证明,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生活原型,学生的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空间观念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中组织了学生摸、看、猜、比等多种活动,通过操作、探索等形式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面积的概念。教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学设计注意从解决问题中提升概念、方法和规律,并有效地发挥了数学活动的作用。
例如: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可以通过观察,运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对于面积相差不多的两个图形,则需要用其他的方法,如叠合法、数方格等。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就是将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比较,归结为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三、巧设问题情境,构建概念知识。
为了让学生理解面积概念和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张纸的面积大小,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尝试用重叠法比较出红、黄纸张面积的大小,却无法用这个方法准确比较红黄纸面积的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了认知矛盾的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比较面积方法的强烈愿望。教师很好地抓住这一时机,因势利导,引导组织学生借助学具,在摆一摆、量一量、数一数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标准”,从而体会到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这一系列的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学生始终在参与一个个数学活动,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