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29页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29页。
教材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并且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它不是以前学过的以点、线、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平面几何的简单组合和延续,而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端。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立体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几何图形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在前几册教材中还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本课时的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所以教学中要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功夫,使学生由认识二维空间发展到三维空间,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在探究长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长方体的脑像图。
教具准备:长方体框架、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材料包(长方体纸盒4个,16K白纸1张,剪刀,直尺,铅笔);橡皮泥,小棒。
一、动中导入。
1、点动成线。(课件出示一个点)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一个点,看到了吗?如果让这个点向右平移一段,它滑过的痕迹会是什么?
【学情预测】
生:一条直线。
师:一段呢?
生:一条线段。(课件演示点动成线的过程)
2、线动成面。
师:我们让这条线段向上平移一段,滑过的痕迹会是什么呢?
【学情预测】
生:一个长方形。
师:还可能是什么?
生:还可能是一个正方形。(课件演示线动成面的过程)
3、面动成体。
师:如果我们让这个长方形沿水平的方向向后平移滑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滑过之后的痕迹,在你的脑海中会呈现什么样的图形?
【学情预测】
生:长方形。
师:再想想,你会跨出一大步。
生:长方体。
师:看和你们想象的一样吗?(课件演示面动成体的过程)
4、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从平面图形的世界跨到了立体图形的世界,很神奇吧! 想一想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可以看作长方体?(找生回答)
师:刚才我们所说的物体有大有小,有高有矮,可它们的形状都可以看作长方体,到底长方体具有哪些特征?我们想不想更深入地了解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开始利用课件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并通过猜测、想象、观察,感受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过程,进而引入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题。)
二、切中认识。
1、切中认识面、棱、顶点。
课件出示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萝卜,想想怎样让这个萝卜变成长方体呢?介绍刀法——顺切、横切、平切。屏显顺切、横切、平切三刀切出面、棱、顶点的过程。
师:那我们就拿这个萝卜开刀。第一刀从左面顺切,一起来。(引导学生一起空切,课件演示切掉头部),快看得到一个什么?
生:切出一个圆。
师:是的,它很平,还很光滑,我们称之为“面”。(课件演示,闪烁出“面”字,并板书)。
师:第二刀从上面平切,一起来。(课件演示)仔细观察,你又看到什么?
生:又切出一个面。
师:只是多了第二个面吗?
生:我发现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出现一条线段。
师: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线段称之为“棱”。(课件演示并板书)
师:第三刀我们从前面横切,一起来。(课件演示)仔细观察,你有什么新发现?
师:是出现了一个点,这个点是怎么形成的,你们注意了没有?我们再来看一看。
(课件重新演示三棱交一点的动画)
师: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称为“顶点”。(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