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数》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认数》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千以内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大数的机会比较少,缺乏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是他们认识较大数时往往有困难的主要原因。苏教版数学教材在二年级(下册)教学千以内的数,三年级(上册)教学万以内的数,适当缩小了认数范围扩展的跨度,增加教学的循环,适当延长认数教学的时间,能降低教学的难度。这是仔细研究了第一学段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水平后作出的科学安排。
认识数要理解数的意义,能认、读、写数,要掌握数序和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学到的数。教材把发展学生的数感作为教学任务,优化全单元的内容结构,妥善处理知识、技能教学与应用的关系,努力改善学习方式。全单元的内容大致分成四部分。
(1)第10~12页着重教学一百、几百和一千,整百数的排列顺序和大小关系,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2)第13~15页着重教学几百几十的数,通过一十一十地数数整理整十数的顺序,口算几百加几十和相应的减法。
(3)第16~20页着重教学几百几十几的数,通过一个一个地数数整理三位数的顺序。在练习二里综合了前三部分的知识。
(4)第21~25页着重教学比较数的大小,综合实际问题进行估计。在单元复习里整理和应用全单元的内容。
1.选用适宜的教、学具。
在教学百以内数时以小棒为主要的教、学具,因为小棒容易数、容易捆、容易摆,10根小棒捆成一捆能形象地表示10个一是一十,几捆或10捆小棒能直观显示几十个是几十、10个十是一百。
教学千以内数时再以小棒为教、学具就不大方便了,教材选用小方块为教、学具。1个小方块表示“一”,10个小方块连成一条表示“
计数器也是认数教学的用具。学生已经认识了计数器上的个位、十位和百位,能够用计数器的算珠表示两位数。第11页例题在计数器上建立千位,教学在计数器上表示几百和一千,为下面继续认数作了充分的准备。
2.优化认知线索和教学活动。
第13页和第16页例题设计的认知线索是: 小方块表示的数→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数字表示的数。把认数、读数、写数的教学融为一体,同时进行。第13页例题安排了五步教学活动: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4片小方块和5条小方块合起来表示什么数?二是学生理解情境的数学内容——4个百和5个十合成一个数是四百五十。三是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百位上拨4颗算珠,十位上拨5颗算珠,个位上不拨珠。四是写出这个数——百位上写4、十位上写5、个位上写0。五是认、读450这个数——读作四百五十。五步教学活动环环相扣,连接紧凑,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思考、拨珠、写数,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读数,从而理解了四百五十这个数的意义。
教材设计的第二条认知线索是: 例题举一,“试一试”反三。第13页和16页的例题各教学一个数,“试一试”各教学一片数。十个十个地数,390后面的数是几,一个一个地数,599后面的数是几,这些都是认数教学的难点。教材安排的教学活动是一边拨算珠一边数数,利用计数器帮助解决困难。由于十位上拨满10颗算珠要换成百位上的1颗算珠,所以390后面是400。由于个位上拨满10颗算珠要换成十位上的1颗算珠,所以599后面的数是600。学生理解了这些,不仅克服了数数时的困难,而且为以后学习加、减法计算时的进位和退位打下了基础。
教材设计的第三条认知线索是: 让口算和认数相互促进。在教学整百数后立即进行整百数的加、减计算,在教学几百几十的数后及时进行整百数加整十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第11页例题2只猴分别把2片和3片小方块向中间推,从图意中提取的数学问题是200+300=?。学生受情境的启发很自然地想到2个百和3个百合起来是5个百即500,这就是教材期望的思考。运用对数的认识进行口算,通过口算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正是教材的编排意图。
另外,还大力促进知识、方法的迁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比较两位数的大小的方法,教材把这看作学习资源,在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思考和判断,倡导策略与方法多样化。教材里没有总结比较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不过分突出某种方法而排斥其他方法。直至第23页第10题,仍然希望学生按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
3.着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理解与体会,表现为具有自觉地、灵活地、有效地运用数进行思考、描述、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数感使数学知识从学科的知识内化成人的数学素养。从发展学生的数感这一目的出发,本单元教材作了以下安排。
(1) 让学生在现实的背景下进行读数、写数和说一句话的练习,体会数的意义和作用。第11页第2题读方格稿纸上的“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