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加法》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加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三位数的加法,包括加法的笔算、口算、估算、验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掌握了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在认识千以内数以后,有条件学习数目更大些、计算更复杂些的加法。《标准》要求“能计算三位数的加法”,因此,本单元是整数范围内最后一次教学加法计算。全单元的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
(1)第32~36页以教学两个三位数相加的笔算为主,穿插教学加法的验算、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口算、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第37~38页三个三位数连加以及有关的实际问题。
(3)第39~40页三位数加法的估算。
(4)第41~42页整理并练习全单元教学的计算知识,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计算经验主动学习三位数加法笔算。
三位数的加法与两位数加法相比,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发展和提高的方面。这种关系使“迁移”成为有效的学习方式。教材为学生创造知识与能力迁移的条件,提供自主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机会。
(1)三位数加法的教学从不进位加开始,第32页例题在列出算式143+126以后,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算法,允许、更希望学生中出现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选择计数器拨珠计算,可以列竖式计算,或者用其他方法。在交流中让学生体会各种算法的
共同点是按数位把两个加数对齐着计算,计数器上的算法更清楚地显示了相同数位
上的数直接相加的合理性。
两个三位数相加,学生或许会无意中把数位对齐了。三位数加两位数,则必须有清醒的意识,才会自觉地把数位对齐。第23页“想想做做”穿插了四道三位数与两位数相加的计算题,意图是突出笔算加法必须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2)在笔算两位数加法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进位的原理和方法也可以向三位数加法迁移。第34页例题先着重解决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时的进位,让学生在竖式上边计算边在框里填数,体会进位的方法。然后解决连续进位,也让学生在独立计算中掌握进位。
(3) 笔算加法是有法则的。教材认为,法则不应是学生从教材里看到的,应该在自己的计算活动中体验的;法则不应是对学生计算行为的规定和束缚,应该是他们对计算的理解和行为的总结。第34页例题下面的“相互说一说,用加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讲方法、谈体会、说要领以及相互提醒要注意些什么等,自己总结算法,形成法则。
(4) 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表面上看似乎是全新的内容,其实与两个数相加有内在的联系。教材估计学生能体会到这种联系,所以在列出连加算式85+143+126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并鼓励算法多样。有些学生分开列两个竖式,用两次两个数相加的策略计算。有些学生发现分列的两个竖式是连贯的,因而列成连续的竖式。有些学生把三个加数合并在一个竖式上一并相加。在交流算法时要让学生注意到,如果把三个加数列成一个连加的竖式计算,也有数位对齐、满十进一的问题。要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他们在选择方法时会考虑自己的能力、习惯等实际情况。如有些学生口算能力强,希望算得快一些,可以列成一个连加竖式计算;有些学生感到把三个数连加分两步算能减少进位困难,也是可以的。
2.教学验算,既教方法,也注意习惯与态度的培养。
第32页例题紧接着不进位加教学加法的验算,这是教材中第一次教学四则计算的验算。首先告诉学生验算的目的和作用,“算得对不对,要验算才知道”这句话能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验算和为什么要验算。接着告诉学生加法的验算方法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算”,并通过已经写出的验算竖式帮助学生懂得这句话的意思,知道验算的方法。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交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和不变的直接经验,所以接受加法的这种验算方法不会有困难。而且用加法验算加法,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
(1) 验算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算是一种方法,在原来的竖式上重新算一遍也是验算。教学估算以后,估一估也能起检验作用。要允许学生选用验算的方法,如果题目要求写出验算,那么最好用交换加数位置这种方法;如果题目不要求写出验算,那么在原式上再算一遍或者估一估得数是否合理也是可以的。至于和减一个加数这种验算方法暂时不要教学。
(2) 教学验算不仅是教方法,更是培养验算的习惯和态度。如果学生通过验算发现原来计算有错,要利用这个机会让他感受验算的作用和好处。在安排学生练习计算时,要考虑留有进行验算的时间。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验算方法也有利于他们自觉验算、养成习惯。
3.联系生活体现估算的现实作用,利用实例引发估算思路。
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要求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知道得数大约是多少就可以了,这就需要估算。教材认真落实《标准》“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的要求,在教学笔算的同时也教学估算。
(1) 教材选择购物的情境,估计买两件物品大约需要的钱数,让学生在现实题材中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估算,体会到学习估算是适应生活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估算的愿望和积极性。这是培养估算意识不可忽视的一点。
(2) 教学估算不是把估算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利用现实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和相关的知识。第39页例题“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正是这个问题里的“几百元”启发学生把两个加数分别看成与它最接近的整百数,通过整百数的加法完成估算。教材中“番茄”卡通的思考代表了大多数学生的思考。结合学生的交流,介绍了“约等号”,在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时,要安排学生使用约等号,通过适量的练习掌握约等号的读法与写法。
估计三位数加法的和大约是几百,必须能正确说出三位数最接近几百,这是进行估算的基础知识。为此,第39页和第40页安排了专项练习。
(3)本单元估算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说出三位数加法的结果大约是几百,基本方法是先找到两个加数最接近的整百数,然后计算整百数的加法,如第40页第3题。在此基础上,略微提高一点要求,判断三位数加法的和比某个整百数大还是小,如第40页第4、5题。教学时要注意这两道题是估算,不是笔算,千万不能用竖式算出得数以后再与700(或500)比较大小。在估计的时候要紧紧联系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如445+198≈600(看成400+200),比700小。也可以把198看成200,445+200=645,和比700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