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认识钟表》的教学
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书课常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取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教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教学理念:
本课从导入到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和两位新朋友(时间老人和小明)交谈着,整个背景都是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小明的一天"来设计的。这样的设计不仅创设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且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促使他们愿学、好学、乐学。时间这一数学知识,本来就是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的,进行这一知识的教学,更体现以生活的依托,以实践为第一,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随意地玩自备的钟或电子表,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他们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找寻数学知识,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发展,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充分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日出东方、雄鸡报晓声 引出主题图(教材90页)。
提问:(1)小明在干什么?(学生:起床)(2)你知道小明什么时候起床吗?(3)你怎么知道的?(看挂钟)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钟表"(板书)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钟面、电子表面
(1)观察钟面和电子表面,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观察的对象,可以观察钟面,也可观察表面,互相讨论,交流意见,教师参与。
(2)学生交流,反馈(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钟面:①有1-12个数字,②有2根指针,长、短针。
表面:①由数字表示时间,②有2根指针:长、短针。
2、认认整时:
(1)创设情境:课件依次出现"小明的一天":
①观察画面,说说小明接下来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②学生充分交流,得出:A、分针都指着口。B、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③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在看钟时不仅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反馈练写:出示模型钟,说说这是几时,你是怎样想的?板书3时。
(2)认识电表的整时刻。
①出示连线题
②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
③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电子表时刻
④板书写法:3:00强调:电子表表示整时刻,点的后面是2个0
三、巩固练习:
1、认一认练习题1。
2、分组说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在干什么?
3、连线题P91页2。
4、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四、小结:希望大家不仅能认识钟表,还要懂得珍惜时间,和时间一起赛跑!
课后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我有幸能够站在这次改革的第一线,感受到了数学教学的无穷魅力和无限生机,下面就以本课教学为切入点,读读个人的一点感想。
一、生活化的魅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不仅很快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由于时间在生活当中是无时无刻不在,学生对此也有不同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一开始让学生认识"时间老人"和"小明"两位朋友,从每人的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入手,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钟表,通过讨论、交流的主法由生活经验上升到知识体系。
二、在实践中体验的价值
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能看到学习活动的成果,本课在练习设计中,突出练习的优化,除安排单一练习外,还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应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课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进步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在练习中还伴随着音乐声。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课堂顿时成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