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 学中有“玩” “玩”中有得
传统的课程和教学,偏重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以能解答有关数学题目作为达成目标的依据,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心理变化和经历,形成了教师灌输式的教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新的课程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能动的学习,能动的发现和解决问题。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中有“玩”,“玩”中有得。下面以一年级数学下册中《认识图形》一课为例结合具体的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教材分析]由于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所以这部分教材以此为起点,从“搭积木”引出学习内容。先出现几种积木的拼搭,吸引学生观察,然后引导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面画出平面图形,初步感受“面”从“体”出,接着通过观察同类积木的某一个面,凸现这些面有相同的形状,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然后通过“试一试”将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生活,让学生感受这些图形就在我们身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体验这些图形的特征,形成有关图形的正确表象,在练习中,我安排了丰富的学习活动,通过围一围、画一画,力图使学生进一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区别;组织涂一涂、分一分、数一数,进一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并渗透了分类统计的思想。最后通过用同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画出几个正方形或长方形,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正方体、长方体面的特征,将“面”与“体”有机的联系起来。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不仅在知识层面上得到巩固和深化,而且发展了数学思考,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 探索中合作感知
1.引导认识长方形。
(1) 看一看、摸一摸。
讲述介绍: (教师依次指长方体的几个面)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是长方体的另一个面,这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体上有好几个面。
布置操作: 请你任意选择一个面,正对着自己,仔细看一看它的形状,再用手摸一摸。
(2) 画一画。
动一动脑筋,你能把这个面的样子在纸上画下来吗?想一想该怎么画呢?让我们来动手试一试吧。
(3) 比一比。
请小朋友把你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互相看一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进一步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有的是这样的,有的是这样的……
(4) 揭示名称。
想象: 让我们闭上眼睛把刚才看见的图形再想一想。
指出: 像这样的图形虽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横着,有的竖着,但我们都把它们叫做长方形。
(5) 找一找。
手中的长方体上还有哪些面的形状也是长方形的?找到后看一看、摸一摸。
[评析: 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体验的深刻性。这一层次的教学就是试图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对长方形的直观认识体验。同时在揭示概念时,通过对学生自己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比较,也巧妙地丰富了概念的外延,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
2.自主认识正方形。
(1) 谈话启发方法。
刚才我们用了“先看一看长方体一个面的形状,再摸一摸,然后把它画下来”的方法认识了长方形,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正方体的面又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小朋友每人拿起一个正方体,用刚才认识长方形的方法去认识正方体每个面的形状。
(2) 学生活动,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3) 交流后概括。
让学生将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再选择一部分学生画出的正方形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提问: 咱们画下来的这种图形叫做什么呢?
概括: 这些图形都是正方形。
(4) 再看一看正方体的其他面是什么形状的?
[评析: 引导学生把认识长方形的方法迁移到正方形的认识过程中来,学生凭借操作活动的直接感知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能主动地认识正方形,同时也在体验着认识的方法。]
3. 放手认识圆。
(1) 引导回顾方法。
刚才我们从长方体上认识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认识了正方形,那从圆柱上又能认识什么图形呢?请小朋友拿出一个圆柱来,找到圆柱的这个面(底面)。想想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请你也用这样的方法去认识这个面的形状。
(2) 学生活动,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3) 集体交流。
① 交流方法: 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面的形状的。
② 交流图形: 互相看一看画出的图形。
③ 揭示概念: 我们画的这种图形又叫做什么呢?(圆)
(4) 找一找圆柱上还有哪个面也是圆,指给同桌看一看。
[评析: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独立地、主动积极地运用刚才认识图形的方法去认识圆,同时也考察了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方法来认识新图形的能力,并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让学生对“圆”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感知。]
4. 初步辨析。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你能分别说出下面这些图形的名称吗?(出示以上三种图形混杂的多个图形让学生辨认)
5.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 平面图中找学过的图形。
其实今天我们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就藏在日常的生活中。瞧,这里有一些图(出示“试一试”中的图),里面就有许多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比如信封的面是长方形的。谁也来这样找一找,说一说?
(2) 在自己身边找学过的图形。
在我们的身边、周围有这样的图形吗?谁发现了?请你指一指、说一说。
(3) 回忆生活中见到的所学图形。
这样的图形生活中也有,谁来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今天所学的这几种图形?
像这样的图形生活中还有很多,小朋友课后可以继续去找一找。
[评析: 引导学生到生活环境中去寻找相应的图形,加强了几何形体与生活的联系,适时地拓展了概念的外延。]
二、 操作中体验深化
1. 围图形。
(1) 围长方形、正方形。
① 激趣谈话: 小朋友,想不想亲手来做一个咱们今天学到的图形呢?
② 介绍钉子板: 这块板叫做钉子板,上面的钉子横着的、竖着的,都排得整整齐齐。
③ 活动说明: 请你们利用钉子板和橡皮筋,两个小朋友合作很快地围出一个今天学过的图形来。
④ 学生活动,教师观察并注意指导。
⑤ 交流反馈: 把你围出的图形向大家介绍一下。
(2) 改图形。
① 提出要求: 你们有的围了长方形,有的围了正方形,如果你围的是长方形,你能把刚才围的长方形改成正方形吗?如果你围的是正方形,你能把正方形改成长方形吗?
② 学生活动,教师观察并注意指导。
③ 交流反馈: 把你改的图形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改的。
请组内的小朋友互相检查一下有没有改对。
(3)探究为什么用钉子板不能围圆。
① 谈话激疑: 刚才老师让大家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图形,你们围的都是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今天还学了哪个图形?如果要你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来,你觉得可能吗?我们也来动手试一试。
② 交流反馈: 谁来说说围了以后觉得怎么样?
③ 小结: 在钉子板上可以围出长方形、正方形,但围不出圆来。
2. 画图形。
(1) 活动说明: 刚才我们是动手围图形,下面我们再来动手画图形。这是一张方格纸,想一想利用上面这一条条横线和竖线可以画出今天学的什么图形呢?为了画得规范、漂亮,我们要请尺子来帮忙,下面就请你们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 学生活动,教师观察并注意指导。
(3) 交流评价: 完成的小朋友请同桌评一评,说说画得怎么样。
[评析: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实践、合作交流的自主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征,初步感受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并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这是一节充满童趣的数学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动脑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探索、体验,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思想。此外,我也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放性的在原有围好的图形的基础上改图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