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认数》教材分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3-07 11:32:08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比较两个数量多少的实际问题,初步积累了一些方法和经

验。例题在比较46和38的大小时,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比较,并在交流中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

    教材倡导学生把估计与比较数的大小结合起来。46是四十几、38是三十几,这里面有估计的成分。四十几比三十几大,是联系生活经验作出的思考。“想想做做”第1题也是为此而设计的。

    学生在比较数的大小时,都有自己的思考,而且各人的思考不会完全相同。教材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比较,不强求全体学生用相同的思考方法。教材中不总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其目的也是鼓励比较方法多样化。

    例题先让学生比较十位上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然后在“试一试”中比较十位上相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和比较100与两位数的大小,既包括了比较两位数大小的各种情况,又体现了由易到难,逐渐完善比较方法的意图。“想想做做”第2~6题逐步提高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能力。第2题结合计数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直观形象;第3题抽象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让学生掌握方法;第4、5题比较三个数的大小;第6题是开放题,而且是逆向思考。

 5.联系实际,感受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生活中经常有比较数的大小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除了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还要结合具体情境用适宜的语言表达。教材引导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另一方面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1) 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描述,体会词语的含义。

    例题里猫做了38个五角星,猴做了34个五角星,学生已经知道38>34、34<38,在此基础上教材示范“猫做的比猴多一些”,再让学生试着说出“猴做的比猫少一些”,从中体会多一些、少一些的意思。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题里分别出现了“少得多”和“多得多”。在学生初步接触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词语以后,“想想做做”第4题先引导学生说“50比45大一些”和“85比45大得多”,感受大一些与大得多的不同含义。然后让学生把10、48、92、42等数与45分别比大小,并用小一些、大一些、小得多、大得多来描述,他们的数感在选择词语时得到了发展。

   (2) 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选择答案。

    多一些与多得多、少一些与少得多是相对而言的。离开具体情境,不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很难选用这些词语的。因此,教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分别要求为“比50个少得多”“比46下多得多”“比38人少一些”“比25元贵多啦”选择合适的答案,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一年级学生。

 6.实践活动注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认识的数》组织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学过的数,设计了“说一说”“猜一猜”和“数一数”三个栏目。“说一说”中先让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体会数能清楚地描述和表达生活里的事物和现象。如“我班有42名同学”和“我班有同学”两句话表达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再让学生知道年龄都是用数表示的,引导他们关心家里每个人的年龄,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猜一猜”先抓一把蚕豆数数有几粒,再分别抓一把花生米和一把黄豆,估计有几粒,并数一数粒数,评价自己的估计。这里不要求学生估计得很准确,只要能体会到花生比蚕豆小一些,花生的粒数比蚕豆多一些;黄豆比蚕豆小得多,黄豆的粒数比蚕豆多得多。物体的大小关系到物体的多少是难点,教材在抓花生米以后,提出为什么一把花生米比一把蚕豆的粒数多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加以体会。

   “数一数”指导学生在校园里看看、走走、数数,用数表示校园里的一些物体有多少,用数表述自己在校园里的活动,从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上一页  [1] [2]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