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上册 《9加几》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上册P78~79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里探究并学会“9加几”的计算方法,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实现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确立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操作探究
㈠ 教学例题。
1、用课件演示创设问题情境:1只小猴搬出一盒桃(9个),又捧出4个放在旁边。
问:你看到了什么?想算什么问题?
2、要算一共有几个桃,怎样列式?(9+4﹦)
[反思: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形象入手,创设现实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主动提出数学问题,产生计算的需要。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怎样算出9+4得多少呢?请你自己想办法算一算,或者跟同桌的小朋友讨论一下,看看可以怎样算,得数是多少。
4、组织交流:你是怎样算的?(学生交流,呈现不同算法:数一数;因为10+4=14,所以9+4=13;9个加1个得10个,10个再加3个得13个……)
5、小结:小朋友想到了许多方法来计算9+4:有数一数的方法,有把9看成10再算的,还有把外面1个桃跟盒子里的9个桃凑满10个,再加另外3个的。
6.指导凑十计算的方法。
边说边用课件演示:刚才说的先把9凑满10的方法,你听懂了吗?把1个和9个凑满10个,就是把4个分成了几和几?根据回答板书:
1 3 1 3
10
这种算法,先把4分成1和3,把9和1凑成10,再加剩下的3,我们可以叫它“凑十法”。
6、谁愿意来说一说用这样的“凑十法”计算9+4的过程?(同桌互说,指名说。)
[反思:给学生提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主动探究算法,充分展示学生思考、探索、交流的活动,在全班群体中出现多种算法,是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个人策略,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释放,体现了计算教学的算法多样化这一数学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刚才我们计算9 +4时,有的小朋友用了数一数的方法,有的把9先看成10
来加,有的用了凑十法。现在我们来算一算9+5得多少。
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算出结果,再说一说。
3、出示9+7。
提问:这道题会算吗?用学具摆一摆,跟同桌的小朋友说说怎样凑十计算的。
完成教材第78页上的填空。
㈢ 圈圈算算。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2、上面我们算9+5,9+7的时,用了摆学具的方法来凑十,算出得数是十几,
现在你能用圈一圈的方法来凑十,再算出结果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交流时课件配合演示。
[反思:通过摆一摆、圈一圈来凑十计算9加几的算式,体会凑十过程,适当突出和提倡用“凑十法”,有利于在算法多样的基础上优化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㈣ 小结揭题。
今天我们算的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可以用数的方法,可以把9看成10来算,还可以用“凑十法”。
二、分层练习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校对。
让学生讨论:比较上下两题,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感受9加几可以用连加计算。)
2、进入“游乐园”,完成想想做做第3、4、5题。
⑴ 小朋友今天学得真好!现在我带大家去游乐园玩,好吗?(课件出示,“游乐园”门景)
听说小朋友要去游乐园玩,这些小娃娃们也跑来了(课件出示所有9加几的算式卡通娃娃),我们带它们一起去,好吗?
(到了游乐园门口,管理员阿姨说:“小娃娃,排好队才能进去呢!”小朋友,你能帮这些娃娃排排队吧!)
根据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想法排列:
① 9+2 ② 9+9
9+3 9+8
9+4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