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福的新衣——厘米的认识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9—80页
②用自己的方法表示
师:是啊,
③在脑子里想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
④找生活中的
师:在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师: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3、认识几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从尺子上找到了
学生自主找,汇报想法,教师总结:两个数字之间包含几个
(2)测量铅笔的长度
师:我们认识了
师:它的长度到底是多少呢?请你动手量一量吧。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教周围的小伙伴。
指名到实物展台上去量,并说明量法。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总结测量方法。
(三)自主练习,拓展应用
1、测量师徒的一拃。
(1)师傅的一拃
用小朋友们的方法,老师也测量出师傅的一拃的长度,请看(出示课件)。
师介绍:从大拇指的指尖到中指的指尖之间的长度就是1拃。师傅的一拃有多长?你是怎样知道的?
(2)徒弟的一拃
师:量完师傅的一拃,徒弟的一拃有多长你想不想知道?(课件出示)我们还是先来估一估。
师:你们估得怎么样?怎样才能知道?
生:用尺子量一量。
(出示一端折断的尺子,从刻度1开始)
师:徒弟的一拃有多长?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师小结: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般把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如果不是对准0刻度线,一定要看清楚要测量的物体中包含几个
2、量自己一拃。
3、自由测量身边的物体的长度,同位交流。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学会了用厘米作单位去测量。课下请大家找一些你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并把结果记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交流,好吗?
【课后反思】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开始,虽然厘米的概念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厘米的概念是比较抽象和陌生的。这节课,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注重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困难。为解决这一矛盾,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创设了富有情趣的“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引起认知冲突,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产生认识尺子、认识厘米的强烈愿望。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处处加强了学习方法的渗透。如在教学“用厘米量”时,我不是把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先动手测量,再相互评价补充,最后教师再适时进行总结提升,使学生掌握了测量方法。再如对于估测方法,我是逐步渗透的:估测铅笔的长度时,我提示学生“估的时候,可以先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