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最喜欢的水果 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5-18 11:11:19
  今天这节课我有三点比较满意。
  1. 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好。
  通过调查学生最喜欢吃水果的情境设计,把学生带入到了极大的兴奋状态中,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调查方法,然后制图作表,这样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完全体现出来了,学生在轻松的没有教师任何刻意的束缚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并在兴致勃勃的真情感悟中亲自品味成功的愉悦。
  2.打破各学科界线,关注学生主体发展。
  现在的学科理念是: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本课教学中我完全摒弃往日那种条块型数学教学模式,而是以语文课常用的情感漫谈式教学方式贯穿始终,如老师想召开联欢会怎样购买水果,老师弹琴唱《新年好》,表面上突出的是情感教学,其实质是在情感中使学生采撷到数学果实。大胆的教学尝试,真可谓一举两得。
  3.学生合作学习实而不虚。
  设计教学时,我侧重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谁是调查员,谁是记录员,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组织活动活而不乱。小组合作学习没有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落到实处。
  〖案例点评〗
  “最喜欢的水果”,从这个生活化的课题就可以看出新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实际,使数学更加贴近生活,本课的设计能准确把握这一特点,使《标准》基本理念和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落实。
  1. 重视学生“求新”心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分分秒秒都十分珍贵。学生在做好学习准备的同时,“求新”的需要是十分强烈的。这节课一开始,教师能根据接近元旦要开新年联欢会,“买什么水果,买多少”这一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情感和兴趣,使认识过程得以深化。
  2.保护学生“求实”心理。
  每个人完成一件事后,总有一种强烈的心理需要,就是想尽快地知道结果。学生也一样,想尽快知道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做法是否与其他同学一致,因此,教师在学生了解刚才在计算全班吃哪种水果人多的过程就叫做“统计”,画好的这幅图就叫“统计图”的基础上,安排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统计学习用具,然后交流,保护学生这一“求实”心理,使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
  3.满足学生“求异”心理。
  每个人都有“求异”的心理需要,希望自己别具一格、别出心裁、与众不同,这种心理需要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是培养开拓性人才不可缺乏的心理素质。教师能考虑到这一点,如: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时,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调查,同时安排调查员、记录员,使不同能力的同学在活动中都有所收获。
  4.引导学生“求深”心理。
  教师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用情感漫谈式的教学方式贯穿始终,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实而不虚,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上一页  [1] [2]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