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一册教材修改说明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 级(上册)于2001年4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专家对这套教材给予很好的评价。进入实验后,也受到实验区广大师生的欢迎,连续四年的样本班抽测,学生做题的正确率都在90%以上。但是,随着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对于情境创设与模型建构、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学生探索与教师引导等相关因素关系的处理的体会日渐深刻,回过头来审视这册教材,感觉在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内容安排的层次以及数学活动线索的提供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于是在广泛征求专家、教研人员特别是一线实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对部分教学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和修改。现就这册教材的修改以及修改时的考虑,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起始阶段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内容的修改
在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让学生感受观察、数数、比较、分类、认识方位等基本的、一般性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于今后各领域的数学学习都能起到奠基作用,因此原教材在前四个单元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 置”是必要的。但是原教材有些教学内容失之过浅,例如比物体的大小,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有些教学内容失之过深,例如辨别复杂的情境中人或物的位置关系,学生难以形成清晰的认识。另外,学生的数学活动安排得偏少,课时安排太多,使得课堂松散。
“数一数”把第4、5、6幅小图下面的圆点去掉,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内容。这样,在学生观察情境图整体画面并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之后,就可以组织三种形式的数学活动来表达观察的结果,一是从前三幅小图中发现可以用画圆点的办法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运用这种办法表示第 4、5、6、9幅小图物体的个数,三是按第7、8、10幅小图中圆 点的个数到情境图中找实物。
“比一比”精简了教学内容,去掉了“比大小”,由2课时改为1课时。此外还作了三点改动。一是更换了例题素材,由厨房情境改为学校一角,使可比的内容更丰富。二是突出了比较方法的探讨。例如,把两根跳绳并排放,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比出哪根跳绳长;又如,让两位小朋友背靠背站在同一平面上,比出谁高。三是安排了同桌比铅笔长短,几个同学按 高矮排队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
“分一分”也作了三点改动。一是更换了例题素材。原素材是把学具、文具分类,不少没有学具的班级不便组织教学。改为呈现商店一角,三个货架上分别摆放玩具、书籍和食品,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是怎样摆放的,思考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从而体会分类的意义和作用。二是安排两 道题让学生练习用不同的标准分类,一道题是树叶既可以按形状又可以按颜色分类,另一道题图画中的人物既可以按性别分类,又可以按是否戴帽子以及衣服的颜色分类 (不像番茄、萝卜既可看作水果,又可看作蔬菜,不易去分类),使学生体会不同标准下分类方法的多样性,同一标准下分类结果的一致性。三是增加了安排回家整理房间的活动,使学生把学习的分类知识用于生活实践,并借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认位置”更换了练习内容,降低了难度,由2课时改为l课时。改动后的教材有两个特点: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 经验理解几个方位词的含义。其中“上、下、前、后”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含义,而且能在具体情境中分清物体上、下、前、后 的位置关系,只是左、右有一部分学生还分不清。教材除了在例题中突出左、右的认识之外,还组织握拳头、拍手、摸耳朵 等游戏活动,强化感知。二是只选择位置关系十分明显的素材。判断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涉及谁去判断,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去判断,是把画面中的人或动物作出的判断作为答案,还是学生从自己观察画面的角度作出的判断作为答案,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很复杂的,教师们对这方面的问题常常提出疑问和意见。修改的教材只选择位置关系十分明显的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其中现场观察和操作的活动,例如按指定位置在课桌上摆书簿和文具,说出坐在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各是谁,都不会产生歧义;观察画面作出位置关系判断的练习,答案都很明确。其实,表示物体间相互位置关系的方法很多,况且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必要在这里把问题搞得太复杂。
二、关于认数教学内容的修改
1.加强了写数的教学。
规范地写数不仅是基本的数学技能,而且是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把数写工整,写好看,将使学生受益终身。教材在教学0—9这10个数字符号及“=”“>”“<”这3 个关系符号时,除了让学生描红、仿写外,还不断地安排写数练习,甚至在教学加、减计算后,还安排了描写算式的练习。
2.强化了“分与合”的教学。
“分与合”的教学内容是2—10各数的组成。传统的数学教材是把10以内数的组成结合在各数的认识教学中分散安排的。单独设单元教学“分与合”是苏教版数学教材的创新。之所以这样安排,出于以下四点考虑:第一,让学生扎实地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的知识,为10以内的加减计算打好基础。过去分散在认数中教学,师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建立数的意义和写数上,只把数的组成当作一种练习形式。而现在单设单元,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而且还能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记忆数的组成,将来便于利用数的组成知识去思考10以内加减法如何计算。第二,增强学生的数感。在学生学习数的认识时,是一个个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从而了解数的数值,这是按单元计数;在学习数的组成后,可以把一个数看成是由两个数合成的,这是按群计数,由按单元计数发展到按群计数是人对自然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是人的数感的一次提升。第三,让学生初 步感受“分”与“合”的数学思想。“分”与“合”不但是一种操作,一种知识,也是一种思想方法。试想,如果不能进行数的分解和合成,怎样能去研究超过10的数的四则计算。在进行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初步体会数的等值变形。第四,可以提供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思维能力的极好机会。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问题本身具有开放性,思考方法具有有序性,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的思考具有精确性,而分与合又是对立统一的,所以这个单元如能作出恰当的安排,其教育价值是很大的。 修改后的教材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第一,教学内容由分三段安排改为分四段安排。原来6-9的分与合这一段改为6-7的分与合和8—9的分与合两段。第二,增加了练习,由原来的3次“想想做做”和1个 练习,共23道题,增加到4次“想想做做”和2个练习,共28 道题。第三,强化了有序地识记。除了在练习中保留对口令、找朋友、玩数字卡片、猜分成的数等学生十分喜欢的形式外,还不断安排有次序地填写各数的分与合,以强化有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