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一册教材修改说明
3.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突出了对计数单位“十” 的认识。
原教材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数出12根小棒摆在课桌上,希望出现一捆(10根)带2根的摆法来认识计数 单位“十”,并在前面认识数10时作了铺垫。但实际教学时学生摆成一捆带2根的很少,甚至没有,而摆法又多种多 样,花费了很多教学时间,建立不起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其实,这并不奇怪。把表示10个物体的数看成一个计数单位,这是人对自然数的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有了这次飞跃才迁移到对“百”“千”“万”等更大计数单位的认识。有人说人类在数学上最伟大的创造是发明了十进制计数 法,足见完成这次认识飞跃的意义和艰难。原教材希望学生在自己摆小棒的过程中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难免会成为奢望。修改后的教材变发现式学习为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在例题中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接着用箭头呈现这一操作过程,让学生看到捆前是10个一,捆后 是1个十,从而揭示10个一是1个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脑中形成了计数单位“十”的表象,初步建立了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并了解了“一”和“十”的十进关 系。教材接着又安排学生数出12根小棒,并强调“怎样就 能看得清楚”,这时学生在1捆旁边再放2根,就成为顺理 成章的事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已经运用了 计数单位“十”,并初步感受使用计数单位表示较大数的好处。接下去,在学生用小棒摆出11、13、18等数后,教材又呈现了把1捆带10根小棒变成2捆的过程,启示教师让学生在面临又够10根时想想该怎么办。学生又会在自觉地把 10根捆成一捆的活动之后,认识2个十是20,再次体验使 用计数单位“十”的好处。
三、关于计算教学内容的修改
1.加、减法含义的教学层次更清楚。这里所说的加减法含义,是指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算。原教材就十分重视加减法含义的教学,只是层次不够清楚。修改后的教材分三个层次体现加、减法的含义。第一,先不出现数学问题,只呈现事物的变化过程,用加、减算式描述事物变化过程中的数量关系。例如,原来有3个 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这件事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就是3+2=5,表示3个人与2个人合在一起是5个人。又如,原来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小朋友,还剩3个小朋友,这件事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就是5—2=3,表示从5个里面去掉2个就 剩下3个。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初步感受加就是合起来的意思,减就是去掉的意思。第二,在通过画面给出两个已知信息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选择算法,感觉到加、减计算都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第三,由“一图一式”到“一图二式”到 “一图四式”,加深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这方面总的安排没作修改,只是在根据一幅图写两道减法算式时,示范性地用文字叙述图中有哪两个已知条件,要解决什么问 题。例如,图中一共有6人在植树,先说男生有4人,问女生有几人?又说女生有2人,问男生有几人?使学生比较容易地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并感受到从总数里去掉这一部分,得到那一部分;去掉那一部分,得到这一部分。根据一幅图列出的两道减法算式含义是相似的,两道算式是密切相关的。
2.为10以内的加减计算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以达到熟练口算的要求。
在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里(原教材为“加和减(一)”,修改后的教材为“加法和减法”),“想想做做”由原来安排的10次增加到12次,练习由3次增加到5 次,题目数量也略有增加。10以内的加减计算是今后学习各种计算的基础,务必使学生达到熟练口算的程度,所以,在保持练习的针对性、趣味性、层次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练习数量是必要的。
3.改进了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
首先,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开单独安排,并把退位减法安排到一年级(下册)。原来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放在一个单元内穿插安排,目的是加强加减法的联系,并利用加法做减法。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加法并不熟练的情况下很难用想加算减的办法去做减法,而且由于加减法的思考方法明显不同,在一 种方法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学习另一种方法,不少中下水平的学生跟不上,又考虑到一年级上学期教学任务比较重,要对刚入学的孩子进行课堂常规教育,进行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所以适当减少数学知识的学习容量是可取的。
其次,突出了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重点。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重点应放在计算方法的探讨和计算能力的培养上。关于计算方法,教材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比较好的算法——“凑十法”,并在练习中使这种方法得到强化。用“凑十法”计算不仅利用了十进制的优越性,使计算迅速,而且渗透了计算中“凑整”的数学思想,对以后的数学学习有价值。为了使学生掌握用“凑十法”计算 进位加法,教材按四个层次安排。第一,提前孕伏、铺垫。在教学10的分与合时,安排了找朋友的练习;在教学有关10 的加减法时,安排—了求未知加数的内容,例题是在一个有 10个空格盒子里放了8个苹果,让学生填写8+( )=10; 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安排了10加几,使学生感到10 加几很容易算,并安排了9+1+4、8+2+3之类的习 题。第二,在教学9加几和8、7加几时,教材在例题中创设的情境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激发“凑十”的欲望。例如教材提供两个放军号的盒子,都有10个空格,分别放了8把和7把军号,在学生思考一共有几把军号时,很容易想到先将8把凑成10把或7把凑成10把。第三,提供了先让学生圈一圈再计算,从直观和抽象两个层面上加深对 “凑十法”的理解,又通过题组练习,引导学生把9、8…… 加几转化成10加几,浓缩“凑十”的思考过程。原教材中这些周密的安排,修改时都予以保留,并使之更清晰。计算练习的数量也略有增加,以使学生尽快达到熟练口算的要求,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其他计算奠定坚实的基础。
4.用加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层次更加清楚。
原教材过早地安排开放题以及图中带有括线、问号的题,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修改时着重理清题目的层次,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比较抽象,逐步学会用加、减计算解决用图画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简单实际问题。修改后的教材分四个层次安排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一层次,用图画呈现条件,不提问题,给出算式中的运算符号,只要求在算式的方框里填数。解决这样的问题只要求学生说出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再说说用加法或减法算出来的数表示什么。第二层次,用图画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已知条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逐步引导学生学习用三句话(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来表达题意,并作出算法选择,列式计算。第三层次,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的一部分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第四层次,在学习进位加法时,用图画、对话或表格呈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安排让学生用三句话表述题意的内容。教学这样的问题时,应要求学生用三句话表述信息,并自主列式计算。此外,在每个层次里,都先在“想想做做”中安排答案惟一的实际问题,在一个学习阶段的综合练习中再安排答案不惟一的开放题。 总之,一年级(上册)教材修改后,更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更适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更适应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更加便教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