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1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2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
3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4 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教与学的目标及课时安排计划
单 元 |
课时 |
单元教学目标 |
课程标准中相对的 知识技能目标 |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
5课时 |
1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 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 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等。 |
1 能认、读、写100以内数,会用数表达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与位置。 2 能运用数表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3 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语言描述100以内数的大小。 |
第二单元 观察 与 测量 |
4课时 |
1 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 通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 3 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4 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 5 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
1 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3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4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
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
10课时 |
1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 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 |
1 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四则运算意义。 2 会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3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
第四单元 有趣的图形 |
8课时 |
1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它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3 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并能在钉子板上围出相应的图形。 4 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 |
1 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2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
第五单元 加与减(一) |
15课时 |
1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 发展估算和提出、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
1 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 会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3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
第六单元 购物 |
5课时 |
1 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2 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认识元、角、分以及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4 在购物情景中进行有关钱款的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
第七单元 加与减(三) |
6课时 |
1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掌握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 发展提出问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
1 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 2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
第八单元 统 计 |
3课时 |
1 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2 初步体验数据的获得及整理的过程。 3 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
1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 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一个代表一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3 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4 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与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
五、新教材的特点1 教材的编写特点体现活泼性,
2 教材的呈现形式体现开放性,
3 教材的突出特点体现活动性,
4 教材的学生评价体现发展性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