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
4、教学情境设计
问 题 |
问 题 设 计 意 图 |
师 生 活 动 |
(1)思考课本第6页提出的问题 |
启发学生类比熟悉的两个实数之间的关系引出课题。 |
师:提出问题、启发联想。 生:类比、猜想。 |
(2)观察课本三个实例,你能发现两个集合间的关系吗? |
观察发现两个集合的异同点,猜想得出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
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课本3个实例,进而概括定义。 生:观察发现两个集合的异同点,尝试概括、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
(3)给出集合的包含关系的相关定义。即:子集、相等、真子集的概念。 |
||
(4)请你举出几个具有包含关系、相等关系的集合例子。 |
通过举例,巩固定义 |
生:根据定义举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相互评价,巩固定义。 师:评价学生的看法,及时给予鼓励 |
(5)如何表示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呢? |
指导阅读得出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三种表示法。 |
师:指导阅读课本第7页的相关表示法,注意归纳梳理集合的三种表示法:自然语言法、符号语言法、Venn图表示法。 生:阅读课本,与实数中的结论“若a≥b且b≥a则a=b”。类比理解集合的相等关系: A=B 师:在上一节,集合的相等是用元素完全相同来描述的,本节则是从子集的角度描述,提升对集合相等的理解。 |
(6)完成课本第8页练习3。 |
通过练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判断两个集合之间是否具有包含关系,同时,还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会集合的两种表示法间的互相转化。 |
生:完成练习 师:点评 |
(7)试用关系符号连接 |
明确常用集合间的关系 |
师:提出问题,启发分析。 生:思考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
(8)包含关系{a} |
让学生关注以下事实:包含关系发生在两个集合之间,而属于关系发生在元素与集合之间。 |
师:提出问题,启发分析。 生:思考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补充一些容易混淆的关系和符号让学生区分。如; |
(9)完成课本第8页练习2。 |
除了让学生熟悉正确使用符号外,还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 |
生:自主完成练习 师:点评 |
(10)给出空集的定义、记号及规定。 |
||
(11)你能举出几个空集的例子吗? |
空集是较难理解的一个抽象概念,通过举例加深理解。 |
师:启发学生多举些方程无解、不等式无解的例子加以分析点评。 生:举例交流 |
(12)分析例3,并完成课本第8页练习1。 |
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子集、真子集及包含关系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分类的思想方法。 |
师:启发引导学生按子集的元素个数为标准进行分类,共分三类,即:不含元素的为一类: 生:完成课本第8页练习1巩固知识。 |
(13) 探索一 子集与真子集的个数有何关系? |
得出结论: “真子集个数比子集个数少1” |
生:通过例3与练习1得出“真子集个数比子集个数少1”可用以检查写出所有真子集,子集时是否多写或少写了。 |
(14) 探索二 由上述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你还能得出哪些结论? |
得出结论: ② A ③若A |
师:启发学生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的结论。 生:自已说出本小结第8页的两个结论。[见5、几点说明(2)] |
(15) 小结: ① 集合之间有哪些基本关系和结论?如何表示?②如何区分{a} ③空集是如何定义的有何规定? |
归纳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 |
师:引导学生思考、概括。 生:思考、整理、表述概括的结果。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是否理解了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其表示;是否能正确写出一个集合的所有子集和真子集;是否能正确区分{a} |
(16)课后作业: 课本P13--14习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