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  来源:教育文稿  发布时间:2009-03-12 20:14:07

 

4、教学情境设计

(1)思考课本第6页提出的问题

启发学生类比熟悉的两个实数之间的关系引出课题。

师:提出问题、启发联想。

生:类比、猜想。

(2)观察课本三个实例,你能发现两个集合间的关系吗?

观察发现两个集合的异同点,猜想得出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课本3个实例,进而概括定义。

生:观察发现两个集合的异同点,尝试概括、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3)给出集合的包含关系的相关定义。即:子集、相等、真子集的概念。

(4)请你举出几个具有包含关系、相等关系的集合例子。

通过举例,巩固定义

生:根据定义举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相互评价,巩固定义。

师:评价学生的看法,及时给予鼓励

(5)如何表示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呢?

 

指导阅读得出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三种表示法。

 

师:指导阅读课本第7页的相关表示法,注意归纳梳理集合的三种表示法:自然语言法、符号语言法、Venn图表示法。

生:阅读课本,与实数中的结论“若a≥b且b≥a则a=b”。类比理解集合的相等关系: A=B

师:在上一节,集合的相等是用元素完全相同来描述的,本节则是从子集的角度描述,提升对集合相等的理解。

(6)完成课本第8页练习3

 

通过练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判断两个集合之间是否具有包含关系,同时,还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会集合的两种表示法间的互相转化。

生:完成练习

师:点评

(7)试用关系符号连接1.1.1中介绍的常用集合。

明确常用集合间的关系

师:提出问题,启发分析。

生:思考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8)包含关系{a} A与属于关系a A有何区别?试结合实例作出解释。

让学生关注以下事实:包含关系发生在两个集合之间,而属于关系发生在元素与集合之间。

 

师:提出问题,启发分析。

生:思考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补充一些容易混淆的关系和符号让学生区分。如; 0{0}

(9)完成课本第8页练习2

除了让学生熟悉正确使用符号外,还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

生:自主完成练习

师:点评

(10)给出空集的定义、记号及规定。

(11)你能举出几个空集的例子吗?

空集是较难理解的一个抽象概念,通过举例加深理解。

师:启发学生多举些方程无解、不等式无解的例子加以分析点评。

生:举例交流

(12)分析例3,并完成课本第8页练习1

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子集、真子集及包含关系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分类的思想方法。

师:启发引导学生按子集的元素个数为标准进行分类,共分三类,即:不含元素的为一类: 。一个元素的为一类:{a}{b}。两个元素的为一类:{ab}

生:完成课本第8页练习1巩固知识。

(13)         探索一

子集与真子集的个数有何关系?

得出结论: “真子集个数比子集个数少1

 

生:通过例3与练习1得出“真子集个数比子集个数少1”可用以检查写出所有真子集,子集时是否多写或少写了。

(14)         探索二

由上述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你还能得出哪些结论?

得出结论:

A A

A B,B CA  C

师:启发学生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的结论。

生:自已说出本小结第8页的两个结论。[5、几点说明(2]

(15)         小结:

集合之间有哪些基本关系和结论?如何表示?如何区分{a} A        a A

空集是如何定义的有何规定?

归纳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

师:引导学生思考、概括。

生:思考、整理、表述概括的结果。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是否理解了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其表示;是否能正确写出一个集合的所有子集和真子集;是否能正确区分{a} A a A;是否准确理解空集定义。

(16)课后作业:

课本P13--14习题1.1A组第5题, B组第2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作者:教育文稿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