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试卷分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3-14 15:35:56
(4)这是一道探究性试题,符合新课改的考查要求。学生基本能把握作者的情感,但答题较笼统,不能自圆其说,做题无条理,缺少类题章法训练。
第12题,实用类文本阅读,选作该题的考生占72.48%。
(1)双选题,对文章分析和概括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得分率一般。
(2)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整体概括能力。许多学生概括能力差,仅能找出文面上现有的语句,缺乏联通。
(3)题目问“记叙《逍遥游》的材料有何作用”,很多学生答“这个故事说明幼小的钱学森心中已燃起远大抱负的火苗”,不能弄清命题的意图,似是而非。另外,答题角度不当,信息提取不全,顾此失彼。
(4)是一道探究性试题,学生综合得分较高,基本能根据自己所选观点自圆其说,存在的问题是审题不仔细。没看清题干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探究”,痛失2分。
第13题,成语使用题,部分学生对“空谷足音”的含义不了解,因而选错。
第14题,辨析病句,多数学生对病句的病因辨别不清,主要还是汉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第15题,语句衔接,多数学生能够选对,部分学生主要是对方位变化没有分清。
第16题,修改通知,考查比较全面,覆盖较广。学生在搭配、语序、敬辞这三点得分情况较好,而赘余、歧义这两项上得分情况较差。部分学生能找出错误之处,但分析不妥,很难做到正确修改。还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找出错误,误把正确当错误,以致失分。此题得分率全卷最低。
第17题,仿句题,部分学生仿句不按示例的句式写,没有设问语气,设问前后无逻辑关系,最后一层没有升华立意,语言平淡,没有文采。
第18题,作文属新材料作文,紧扣当前作文训练的方向和重点,存在的主要问题:(1)由于审题不清,脱题跑题多,写“无知”“默契”“感激”“品德虚心”“个性”等内容的作文离题太远,很少写“能力”的。(2)对“路”不明确,写的抽象模糊,“路”是什么未吃透,大多谈“方向与路”关系。较空泛。(3)重点不突出,方向,路都谈,但平分秋色,哪怕再多谈几句能力都行,但没有。应是审题时就抓住的关键词重点处。(4)议论能力差,就几句话阐述无思维层次,乱,看不清楚说什么。(5)使用材料上,要么全引,占2,3段以上,要么不用材料。(6)入题较慢不会提炼材料,提出明确的中心。(7)语言表达上,大白话较多,无思想内涵,无精神文化的支撑,缺少文采,即使有的开头有比喻排比等,但只注重形式的花哨,与内容粘合不紧。(8)另外,错别字较多,标点书写不规范,有些一行的开头出现标点。
三、复习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加强积累。对于汉语知识、文言实词、背诵默写等基础知识,一定要扎实、细致的复习掌握。加强对必修课本中名句名篇的复习,除了要求背熟之外,一定要落实到书写上。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尤其是文言语段的背诵,首先要准确理解句意,这样能有效避免错别字。
2.诗歌鉴赏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掌握必要的鉴赏术语,加强学生规范答题、规范表述应试能力的训练,要特别注意诗中倒装现象。阅读复习中,要加强审题训练,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题目要求,只有弄清命题意图,才有可能合理作答。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是关键。督促学生积累常用的阅读理解术语,准确领会其含义,以便在答题时恰当使用。加强阅读理解中思路脉络的梳理,弄清结构层次,有助于划定信息范围,全面有效地提取信息。规范思考,灵活作答,针对不同的题目提问的角度与方法做出合理的答案,切不可死板教条。探究题是新课改试卷中的新题型,教学时应加强类题训练,从命题角度、思维方法、答题的条理方面加强指导训练。
3.作文复习,要加强审题立意训练,教学生一定要下工夫读懂材料,这是材料作文的依据,教学生整体把握材料的内涵,挖掘材料的实质,多问“为什么”;对新材料作文立意、角度尽量多找,但须知并非找出的所有角度都能立意成文,应尽可能揣摩命题者的意图,紧扣材料的中心意义或选择最能体现显示材料中心意义的角度来立意为好;平时训练审题时,不妨将众多材料归类(这点可以向西安学习),从关键的审题4步骤做起:①读懂材料,找要素关键词,把握材料精髓;②分析原因,思考之,多问几句为什么;③辩关系,讲思辩,突出重点。④提观点并选最佳和有话说的写;吸取教训,不可想当然,不可不顾材料内涵分析,成文。
4.教育学生规范作答。许多学生在答选做题时,将第12题答案误写在11题处,还有少数学生对选做题11和12题均做了回答,浪费了考场上宝贵的时间。另有少数学生将试题答案越界填写,侵占别的题的答题区域,或者超出答题框外。这些技术性的错误,应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加引导,多家规范,不要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吃亏。

数学试卷
一、命题思路
宝鸡市2010年质量检测(一)数学试卷命制,遵循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去年课改区新课程数学《考试大纲》的要求,贯彻陕西省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精神,从试卷形式、题型结构、题目数量、试题形式等方面,体现陕西省高考数学试题的命题趋势.在试题设计上全面把握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率,做到基础知识全面考、主干内容重点考.同时,谈化了一些特殊技巧,在解题的通性通法上做精心设计,突出必修模块内容,努力反映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整套试题以函数与导数(1,14,21)、数列(3,19)、概率与统计(11,17)、三角函数(基本变换和应用)(如9,16)、立体几何(6,7,18)、解析几何(8,10、20)等重点知识为主体,特别是最后三题突出了试题的交汇性和综合性,显示了命题考查思维能力的较高要求. 以利于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教师搞好下一阶段高考复课.
二.得分统计(理科)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难度系数 0.86 0.86 0.89 0.71 0.45 0.45 0.65 0.68 0.60 0.41

题号 11 12 13 14 15
     ① ② ③
难度系数 0.77 0.44 0.76 0.36 0.79 0.62 0.55

题号 一 二 16 17 18 19 20 21 全卷
难度系数 0.69 0.59 0.72 0.61 0.59 0.53 0.49 0.31 0.58
三、试题分析
选择题:
第1题.本题考查函数的定义域和集合的有关概念、运算. 本题通过率为86.27%.一般出错原因有:多数不理解集合的代表元素;部分考生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错误. 有部分学生把确定定义域看成求函数值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