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学案例与评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教材简析:
《声音的产生》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的第一课。声音是自然界非常普遍的现象,至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一般都没有留心去思考过。基与学生这样的实际现状,我设想从学生非常熟悉的问题人手,让学生经历“倾听声音”、“制造声音”、“认识声音产生时物体的变化”等一系列研究声音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而得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科学结论,让老课上出新花样。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2、能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假设。
3、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感受自然界声音的丰富多样,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探究重点:
1、能够让学生通过感官初步感知声音是动的结果,并让学生对此进行观察,和简单的描述。
2、能够通过实验作为媒介对声音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实验和记录,并通过活动可以再一次发现发声的共同特性——振动。
探究难点:
让学生在设计证明声音是物体振动的探究活动中收集信息,并将其与大家交流与共享,最后使信息与实验的现象相结合从而建立关于声音产生的相关概念。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多媒体课件
2、钢尺、音钹、鼓、槌、瓶子、绿豆、哨子、皮筋。
教学过程:
一、倾听声音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什么了?(教师示意上课铃声)
生:上课铃声。
师:上课铃声在提醒我们干什么?
生:该上课了。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
师:同学们,生活中除了铃声,还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听!
(师播放各种声音的多媒体课件。)
师:唉!大家都听到哪些声音了?
生:水流声。
生:风声。
生:狗叫声。
生:汽笛声。
……
师:听到这么多声音,你们有哪些想说的呢?
生:声音怎么就传到我们这里?
生: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好吗?(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评:以“铃声”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始,声音对学生来讲是最熟悉不过的,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声音,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定很强,质量也一定很高。
二、制造声音
1、借助物体发声。
师:(教师轻轻地从口袋里掏出保鲜袋吹出了响声来。)同学们听出什么了吗?
生:保鲜袋发出声音了。
师:老师是怎样使保鲜袋发出声音的?
生:用嘴吹。
师:同学们想一想,除了用嘴吹,你们还能用哪些方法使保鲜袋发出声音呢?
(学生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想出主意了吗?
生:想出了。
师:好,请小组合作一下,把你们的想法记录到实验记录⑴里面。
(小组活动并记录。)
师:组长分发一下信封里的保鲜袋,开始实验吧!
(学生实验。)
2、不借助任何物体发声。
师:(师拍手)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不借助其它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已的身体,发出各种声音呢?
生:能。
师:老师相信你们能行,试试!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谁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借助自己身体发出声音的?
评:通过借助物体和身体制造声音,进一步亲近和感受声音。这样的活动班级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探究活动的热情。教师在学生动手之前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把各自的想法记录下来,是很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值得提倡。
三.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
师: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不同的办法!制造了这么多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生:摩擦,弹拨,敲击,吹气,振动……
师:多数同学认为是振动,这仅仅都是我们的猜想,科学要用事实来说话。
2、设计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方案。
师:大家如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生:敲击桌子,发出声音时,看桌子有什么变化?
生:我们想用吹口哨的方法来验证,当口哨发出声音时,看口哨里的小球有什么变化,同时用手感觉哨子,这样就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了。
……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材料(钢尺、音钹、瓶子、鼓、皮筋、口哨)大家一定想试一试,请你们选择一两个实验,设计出你们的实验方案吧!
(学生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师:金点子想出来了吗?各组依次来说说。
生:一手压住尺子,另一只手弹拨,发出声音时,看尺子有什么变化,不弹尺子时再看看有什么变化。
生:敲击鼓面,发出声音时,看鼓面有什么变化,不敲击鼓面时,看鼓面有什么变化?……
师:你们能不能根据材料,再设计一种方案,进行探究呢!
师:实验好的小组请材料员还回材料,各组依次汇报你们的实验情况。
小组:我们钢尺弹时,钢尺发出声音了,我们看到尺子振动了。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声音是由钢尺振动产生的。
小组:我们敲击鼓面时,鼓面发出声音了,我们看到鼓面振动了。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声音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师:大家经过各种不同的实验都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声音是有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板书:振动)
评:学生经历了“制造声音”,对声音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进而鼓励学生猜想问题的答案,并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和任务去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尽情尽心地去玩,学生的探究兴致一定很高,也一定“玩”出名堂和实效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巩固体验。
师:同学们,我们说话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生:可能是声带发出的。
师:真是小博士,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发出声音时声带在振动,不发声时,声带不振动。
师:好,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手轻轻的按住脖子,有什么感觉吗?(没有)发“a”,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振动。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许多材料都能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瞧!这是老师制作的,用一个纸杯下面穿上一根蜡线。在纸杯里加点水里面,摸动蜡线就能发出声音时,这时观察水有什么变化?
生:水波在振动。
师:回去你们可以试试,材料很简单,一个纸杯,一根涂上蜡的线,可以和你们的爸妈一起完成实验。
师:(下课音乐铃声响起)同学们,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的世界才会这么丰富多彩。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歌声与微笑>>。
(在音乐声中下课。)
总评:科学探究活动不以下课铃声为终结,这是大家公认的新课改理念。学生在非常熟悉的音乐声中结束探究、走出教室,将留给学生许多思考,为《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以后几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