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
教材简解: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1课的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本课是本单元第一课,为后面《声音的传播》、《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等课时的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目标预设: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重点难点: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队鼓、盐、、饮料瓶(两个,其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锣
学生准备:每人一个保鲜袋、每人一根直尺等
设计理念: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科学课堂教学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能满足于知道这个结论,要促使他们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获取生动的可持续发展并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活生生的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声音无处不在。
1、谈话:同学们,打铃之前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谁发出来的?
2、我们更安静些,再听听,还能听到什么声音?(呼吸声、 心跳声)
3、课件展示:虫鸣鸟啼、惊涛拍岸、乐器合奏的声音。
4、小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风声雨声流水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欢声笑语读书声,倾诉着生活的丰富多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声音的产生)
设计意图:“科学发现来源于生活。”回忆刚刚听到的声音,更贴近生活,更有说服力,目的在于向学生初步渗透“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而追问:这些声音是谁发出来的?是对“声源”这一中学概念的前期无声渗透,体现了科学这门课程的奠基性。接着让学生体验安静状态下聆听到的声音,学生感受到心跳声、呼吸声是微弱而清晰的,感受声音的神奇,适时的课件展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我们每天其实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世界里。
二、制造声音,预测声音产生的原因。
实验:让保鲜袋发出声音。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保鲜袋,在不损坏袋子的前提下,用不同的方法让袋子发出声音。比比谁的方法多。时间:一分钟。
2、交流: (1)几种方法。
(2)说清楚用什么方法让保鲜袋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
(弹拨、挤压、摩擦、甩动)
3、收拾实验器材。实验:你还能用哪些方法让其他物体发出声音?
4、汇报、交流,相机板书:拍打 、撞击……
5、小结:我们用这么多方法让物体发出了声音。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引导得出:发生时,物体在不停地往复运动,这种动科学上称为“振动”板书:振动)
6、由此我们可以预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意图:“爱动手是孩子的天性。”聆听了那么多声音,学生早已跃跃欲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让学生真正做到玩中学,让学更有目的性。“说清楚什么方法”便于接下来归纳、分析、比较发声方法的共同点。从而产生科学合理的假设。这样设计能较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的。当然,很可能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答出,但是,“振动”这一概念经过了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的。
三、设计实验,验证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过渡:刚才我们听了一些声音,也制造了一些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不是对物体施加外力就能产生声音呢?
实验一、直面直尺振动,产生声音。
1、预测:直尺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2、操作方法:一手压住尺子,一手弹拨。(课件出示)
3、出示要求:做两次,观察:你弹拨尺子的时候,尺子有什么变化?
4、汇报、板书。
5、课件出示:我们的结论:直尺__________,产生声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历实验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新课标的精神。这个实验现象直观明显,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热情。结论的得出可谓“水到渠成”。
实验二、侧面引导,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1、演示:敲击鼓面,听到什么?追问:鼓声是怎样产生的?(鼓面振动)
2、鼓面振动,我们看不清,怎么办?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朋友,出示:红豆。(引导得出:在鼓面上撒上红豆,如果红豆跳动,说明鼓面振动。)
3、演示。汇报、小结。
4、课件出示:我们的结论:鼓面_______________,产生声音。
5、追问:轻轻弯曲直尺、移动小鼓,会产生声音吗?
设计意图:实验二相对于实验一来说,难度上了个台阶。鼓面振动不明显,这时怎么办?中年级段,引导学生讨论并汇报研究方案尤为重要,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研究思路,使学生不致对着材料发愁或者盲目操作,另外也能让研究能力稍差的学生感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追问:轻轻弯曲直尺、移动小鼓,会产生声音吗?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一反证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简单。
实验三:动态展示,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1、提问:我们说话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带振动)
2、课件展示:讲解声带的位置。
3、实验感受:将手放在咽喉处,发出“啊”的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4、课件出示:关于保护声带的常识性介绍。
5、我们的结论: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______________产生的。
设计意图:声带本就是一抽象的概念,采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后,学生知道了声带所在的位置;用手触摸,真切地感受到了声带的振动。
四:探究:液体、气体否发出声音。
1、课件出示:
(1)、用力敲门,发出“咚咚”声。
(2)、用力拉起橡皮筋,发出“嗡嗡”声。
(3)、海浪拍击礁石,发出“啪啪”声。
(4)、往空瓶吹气,发出“噗呲噗呲”声。
2、“淘气蓝猫”提问:上述现象是谁在振动发音?
题目(1)汇报交流。
题目(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题目(3)课件展示,感官体验后,得出结论。
题目(4)教师:回忆刚才是用什么方法验证鼓面振动,产生声音的?引导学生说出实验的方案,进而操作。
3、拿个空瓶子演示,可在空瓶子里放些染了色的细小泡沫,往空瓶吹气的时候,看到泡沫在瓶里舞动。追问:谁让泡沫动了?
4、小结:只要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如果我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那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这是在学生充分观察、实验基础上的对分析、概括能力及刚才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和提升。气体本就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振动如何体现?是这部分的难点。教师让这“难”迎演示这“刃”而解。
五、反证探究: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1、把手放在咽喉部,继续发“啊”,突然停止发音,手有什么感觉?
说说我们的结论:声带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2、让音叉或者锣停止发音。
敲击:提问:谁有办法让锣声消失?(迅速捂住锣面。)请学生演示。
3、完善板书: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六、小结延伸,持续科学探究热情。
配轻音乐,提问:同学们,我们一起走进了声音的王国,探究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关于声音,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