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3-18 10:54:28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第一课。作为声音学习的起始课,将引领学生进入声音世界,去留心声音的事情。本课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通过听声音、造声音到探究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三个环节的活动,让学生亲历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运用假设与搜集证据去解决问题”的目标。本课的主要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提出与事实相一致的假设并想办法验证假设、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是本课科学探究能力训练的重点,将为本单元《声音的传播》、《不同的声音》等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以建构主义和“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等探究教学的思想为指导,重视从学生的视角来展开研究。从制造声音的开放性活动,到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核心问题的假设的提出、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实验结果的归纳总结,均由学生完成。初步有意识地渗透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着力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科学,在动手动脑中学习。教师则不唯教材,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精心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提供较充足的探究时间,运用间接观察法、归纳法和反证对比实验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规律。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学习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自主、合作与探究,让学生能享受到自己的每一个奇思妙想的结果。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试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2、观察、比较发声物体时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经历感觉声音、制造声音、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

3、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会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知道磨擦、弹拨、敲击、吹气等可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        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        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与倾听。

4.        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能从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引发思考,并积极地探究、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单、橡皮筋、保鲜袋、尺子、小军队鼓(绿豆、鼓槌)、均每组一份。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感觉声音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风声雨声流水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读书声,倾诉着大家的幸福和快乐,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的奥秘。(板书:声音的产生)

师:声音虽然看不到也摸不着,然而每一种声音我们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您听,传来什么声音? 播放各种声音的课件,学生倾听。

【设计意图】听声音、猜物体,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知道声音无所不在,声音时时伴随着我们,知道声音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

(二)动手实践,制造声音

1.师提问:刚才我们听了很多声音,现在让我们一起动手让物体发出声音,(出示保鲜袋)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这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你们想到的所有方法按要求填入《活动记录表一》(多媒体出示《活动记录表一》)看看哪组的方法最多!

2.(多媒体出示《活动要求》)谈话: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活动要求》(•制造声音时不能用力过猛而损坏材料••控制好声音的大小•••保持安静•请小组长拿出活动材料•老师掌声响起活动开始•小组成员要密切分工与合作,填写好《活动记录表一》•需要老师的帮忙,请举手•老师掌声再响起,实验结束•汇报时,要求一个同学说一个同学演示。)

   【设计意图】这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搓、拉平后吹、摩擦、弹击、放气、撞击等)

5.师:刚才活动和汇报,同学们用了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表现得真好。那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到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三)自主探究,明白原因

1.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提问: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设计意图】猜测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2.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①教师:同学们,大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你们敢于大胆的猜测,真好。那如果要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我们该怎么做呢?(学生回答:做实验)

教师:看样子,同学们都知道了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好,大家认真看看,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了些什么材料?

③、学生观察材料并汇报。

④、课件出示《活动纪录表二》,《实验要求》不再重复,老师适当讲解一下记录表的填写。

⑤、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表扬观察细心、合作好的小组,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⑥、反馈:利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物体你们都发出了声音吗?当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有什么现象出现吗?谁来说说你的发现?(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⑦、引导学生进行归纳:通过鼓、尺子、牛皮筋等物体发声时的情况我们发现,物体发声时,物体本身都在怎样?教师:你们怎样知道鼓面在振动呢? 学生利用黑豆敲鼓实验。通过黑豆的跳动看到鼓皮发声时的振动同时听到黑豆跳动的声音。振动停止后,停止发出声波,声音就消失了。  (老师适时总结出物体的往复运动叫振动。)

(板书:物体振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1、运用间接观察法,借助于其它物体将物体振动可视化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2、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建立振动的概念,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

3、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

3.反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确定结论

①、谈话:看来,通过实验探究,同学们已经初步找到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既然声音有可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物体停止(运动)振动,情况会怎样(声音会)——?

学生:声音就应该消失。教师:真是这样吗?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证明一下吧?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手放在喉咙上齐读今天的课题“声音的产生”。你们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手有什么感觉?(发声器官——声带在振动)当你们说完了这句话的时候,声带还在振动吗?声音也就——消失了。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要保护好我们的声带。同时,517日是全国助残日,我们也要善对待发声有障碍的人。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里录像强化学生对振动的理解。通过研究声带的发声,使学生知道人发出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知道应该如何保护声带,关爱发声有障碍的人。)

②、同学们,物体在振动的时候产生了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消失了,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用你们的智慧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吧!

师:这是音钹,它发出的声音很刺耳,哪位同学有办法以最短的时间让这个声音消失。请同学示范,并说明理由。

你现在知道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吗?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板书:箭头)

【设计意图】这是两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运用反证法的实验进行对比,可再次让学生感受声音与振动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以此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

(四)加深了解,拓展延伸

 1、你知道这些是靠什么发声的吗?出示图片。

 2、你知道最先提出声音来自振动理论的是谁吗?他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近代概率论的奠基者—帕斯卡。帕斯卡从玩盘子中得到启发,提出了声音来自振动的理论。播放小故事。

 3、所有的振动都能听到声音吗?我们为什么听不到蝴蝶的飞舞声?我们的听音范围在每秒振动20到两万次之间的声音,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都无法听到。例如白粉蝶飞行时每秒钟只振翅6次,所以听不到。每秒不到20次的声波叫次声波,如马、鱼、鸟能听见次声波。超过每秒2万次的声波叫超声波,如蝙蝠、狗、鲸能听见超声波。利用次声波和超声波能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次声波可以预报风暴的来临等;超声波诊断人体疾病等。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