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小耳朵》(第一课《耳朵的故事》第一课时)
《耳朵的故事》
(第一课《耳朵的故事》第二课时)
一、教材说明
本课的主要内容来自教材P6面,它是随音乐课堂产生的声响,列举了生活中、音乐学习中常听到的自然音响及打击乐器声响,借用这些声响开展简单的节奏训练,并要求学生认识常用的打击乐器的形状、名称及音色。聆听常用的打击乐器的声响,认识打击乐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将常用的打击乐器声响引入歌曲《两只小耳朵》的歌词创编是教学难点。本课的学习领域以“音乐表现与创造”为主。
二、教学创意
本课将继续从培养学生敏锐听觉、养成聆听习惯入手而开展多形式的艺术活动。教学中借助课堂内产生的打击乐器声响入手,让学生听辨,再用这些音响编织些简单的节奏供学生模仿,从而导入趣味化的节奏训练,最后运用打击乐器的声音来改编歌词,并进行演唱与演奏活动。
三、课例举隅
参考教案 |
教学笔记 |
(一)、教学目标 ·认识常见的打击乐器的形状,名称及感受其音色。 ·利用打击乐器的音响引导学生开展简单的节奏模仿训练。 ·用打击乐器及其音响来改编歌曲《两只小耳朵》的歌词,并进行演唱及演奏活动。 |
|
(二)、教学准备 ·青蛙、牛、风雨等头饰及声响录音。 ·歌曲范唱及伴奏录音。 ·常见的打击乐器。 |
|
(三)、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2、认识常见的打击乐器(碰铃、三角铁、双响筒、铃鼓等): 听辨1:跺脚、拍手、撕纸等音响。 听辨2:出示常见打击乐器的音响。 讲解:打击乐器的名称、形状、音响色彩。 3、节奏游戏: 用常见的打击乐器演奏简单的节奏,生模仿。 4、歌词再创编: 演唱:随《两只小耳朵》的范唱音乐哼唱歌曲。 表演:歌词创编表演接龙游戏。 示范:歌词再创编练习。在歌曲《两只小耳朵》的伴奏音乐中演唱,在“66 66 ∣ 6 - ”和“44 44 ∣ 4 - ”处停唱,用碰铃敲击其节奏,然后接唱“我们听见碰铃在唱歌”。 练习:方式如上 5、评价反思 |
|
(四)、其他选择 |
|
(田国俊 供稿)
四、教学反思
|
《谁的歌儿多》
(第二课《谁的歌儿多》第一课时)
一、教材说明
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充分考虑了小学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年龄和认识规律,《谁的儿多》是一幅场景画,黑板、窗户以及风景画装饰的墙壁色勾画出教室的一角,五个小朋友争先恐后的神态和充满自信的生活,生动地创设了积极参与歌曲演唱活动的情景。要求学生积极、大胆参与演唱活动,并从中享受音乐的乐趣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难点是教育学生逐步并认真聆听音乐和观看别人表演的习惯,懂得如何当好一名文明、热情的小观众。本课的学习领域以“音乐表现与创造”为主。
二、教学创意
活动开始前,播放一些小朋友所熟悉的幼儿歌曲,让他们自由地随音乐跟唱,消除学生紧张、害怕的情绪,活跃气氛,有利于活动的开展。活动中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对学生的评价以鼓励为主,给学生自信。另外,活动要时刻提醒孩子认真聆听他人演唱,观看别人的表演。活动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否积极参与活动为主,而不是表演节目的质量如何。
三、课例举隅
参考教案 |
教学笔记 |
(一)、教学目标 1、积极、大胆地参与演唱活动,并从中享受音乐的乐趣; 2、根据自己的理解,富有表情地演唱并配以得体的动作,做到不喊唱; 3、养成认真聆听音乐和观看别人表演的习惯,懂得如何当好一名文明、热情的小观众。 |
|
(二)、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任务,生做好准备,得以家长支持,请家长与孩子一起选表演内容,准备好服装道具。 ·布置好表演场地。座位的形状,环境的布置,主题的板书。 ·电子琴及学前班小朋友已学过的歌曲曲谱或范唱音响。 ·准备若干奖励学生的小奖品,如小红花等。 ·学生报暮的格式介绍。 |
|
(三)、教学过程 1、自由律动。 播放小朋友所熟悉的音乐,让小朋友自由地随音乐歌表演。 2、自由表现,当场点评。 学生自己报幕,说明自己姓名、节目名称、形式。要当场点评以鼓励为主。 3、面向全体,关注弱势。 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孩子上台表演完后,应尽量启发生性胆小、性格内向的学生上台表演。 4、活动评价,重在激励。 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学生表演节目质量的高低,而应侧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过程方法方面的评价。 |
|
(四)、其他选择。 1、活动内容不要只局限于“谁的歌儿多”,可将其延伸到表演,如舞蹈、相声等。 2、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聆听他人演唱,观看别人表演的习惯,做一名文明热情的小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