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三单元第6课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学设计2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4-22 09:45:15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

学科:政治

学段:高中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级:高二

课题:必修3第三单元第6课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作者:万宁中学  马宝雨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基础知识以及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特拟定本案。

1、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2)、理解文化的历史、地区差异。

2、能力目标:

(1)、比较文化之间差异性的分析能力;

(2)、收集、筛选文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文化。并且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学重点:

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本框题的灵魂。

教学难点:

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加深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并与研究性学习结合

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的文字材料和图片制作成课件;熟悉媒体及计算机网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中华文化有两个特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文化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源远流长,这个特点主要从时间上说明中华文化的历史悠久。中华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博大精深,我们怎么样来证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中华文化的另一个特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讲授新课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陶瓷艺术独领风骚

通过故宫珍藏-珐琅器皿等图片展示了中华各色优美的瓷器,说明陶瓷艺术的独领风骚。

2、园林艺术无与伦比

   通过苏州园林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3、文学艺术丰富绚丽

   通过古代诗歌成就,展示贾岛、柳宗元、杜牧等的诗歌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独领风骚。

  

(1)、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2)、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4、古代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展示"都江堰"的图片和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是领先世界的。

(1)、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二、一方水土,一放文化

1、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

(1)、成因:  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

(2)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

 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有保持各自的特色

2、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

    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流动性和开 放性强,"水性使人通"。

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内敛性强,"山性使人塞"。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1)、闻名中外的石窟艺术

 通过展示各民族的石窟艺术的图片,从而显示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

(2)、优秀的民族文学

三大英雄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

蒙古族的《江格尔》

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3)、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

 展示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说明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

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1)、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3、各民族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欣赏:

欣赏"千手观音",感受文化的魅力

反思:

数千年来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享受;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我们吸收得还不够充分,但其负面影响已引起我们的警惕的忧虑。--必须深入剖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陶瓷艺术独领风骚;园林艺术无与伦比

文学艺术丰富绚丽;古代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二、一方水土,一放文化

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各民族文化的意义

教学评价: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突破难点,符合新课程理念, 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强,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符合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