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2-22 16:49:38

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各部分名称,理解半径、直径的概念及在同圆中的关系,圆的画法,圆的位置和大小的确定因素。
 2、结合实际事例的介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操作、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及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和创新意识。
 3、开放性问题的延伸,激发学生的潜意识,培养学生的超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的概念,掌握圆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感悟圆在生活中的意义、价值与作用。
教学备具:
教师:课件   圆形纸板   圆规   尺子     学生:圆形纸板   圆规   尺子
教学流程:
一、图片欣赏  话题交流  巧揭课题
                 揭示标题:圆的认识
二、画—感—折—察—论—识
1、画一画、感一感
师:有学生会画出圆的形状吗?(会画的学生,独立完成;不会画的学生,相互学习)
师:画完圆的形状后,请同学们感受所画圆的特征及其画法。
2、折一折、察一察
师:请同学们将课前准备的圆纸片至少对折3次。
师:将折完后的圆纸片展开,察一察,你有什么发现吗?老师想看看谁发现得最多。
3、小组讨论,参照课本,总结汇报
师:请各小组代表将本组的发现向大家汇报,共同学习。
 
结果反馈:
A、  圆是由一条封闭的曲线围成的,属平面图形;
B、  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
C、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D、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E、  直径和半径有以下的关系:
              d = 2r           r = d÷2
F、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G、圆的画法: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半径);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即圆心上);
〈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了圆。
三、  练习拓展  知识巩固 提高完善
1、
半径0.5米  厘米
直径 6分米米
 
 
2、我是小法官,对错由我判。(对的打“√”,错的打“×”)
a、直径一定是半径的2倍。    
b、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c、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的;圆的大小是由半径决定的。  (  )
d、通过圆心的直线叫做直径。  (  )
e、圆规两脚间的距离相当于半径的长度。   (  
3、发挥想象,灵巧操作
<1>、给你两枚钉子和一条一定长度的绳子,你有办法画出圆来吗?
〈2〉、任意画出一个圆,再标出圆心、半径、直径。(字母表示)
四、大谈特谈  畅所欲言  知识延伸
师: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圆有哪些认识?想想,如果你是发明家,你会利用圆发明什么?生活中没有了圆,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设计反思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除此外,我还认为教师更是学习活动的设计师。一节生动的,令人难忘的,使学生获益匪浅的课堂,都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好的教学设计,既反映着一节好的课堂教学思路,又是一堂好课的必备前提和重要保障,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着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的核心理念。下面我将从以下三点对本节课的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轻巧、恰度导入,创造新颖、和谐、积极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生动的、有趣的、新颖的素材,且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课初,我借用课件给学生们提供了有关于圆的图片的欣赏活动。欣赏的素材,都选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此景的介入,使学生课前经常出现的心情不定,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飘忽,甚至有些烦躁的心理状态,一下子转入轻松、平稳、肃静、清醒的求知状态,欣赏过程中,知识陆续、不知觉地扎根于学生的潜意识囊里。随后,我适机引出富有争议的、探讨的、叼人欲念的话题:“〈1〉、圆与现实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2〉、圆是人后来制造的,还是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问题一出,立刻激起刚刚受完美景洗礼的学生们一度投入到思维的海河中,接着回到自由畅谈,表现自我的彼岸。此时,我趁着学生热烈激昂言论的情景,握准言论的焦点和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滑移到下一个问题,即本节课学习研究的主题:“圆的认识”。如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认识圆,好吗?一句亲切、温和、富于商量、征求意见的问语,顺利尔雅地导入了新课。
这样轻巧、恰度的导入,稳固了课堂的教学秩序,维持学生的求知、思考的热情欲望,促使课堂积极、和谐地继续开展。
二、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自我展示与合作交流的平台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构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开展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所大力倡导的新理念、新观念。《走进新课程》一书中曾说:“教师不仅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动手操作、思考,也让学生们相互交流、合作、探讨,相互学习,相互弥补,从而使学生们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逐渐形成独有个性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在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的实施中,遵循理念扮演着主导的角色,以学生学习、探索新知为核心,借着问题、言语等多方面、多角度去激励学生,为学生构建了自我展示、合作交流的平台,使学生集中注意力,通过画、感、折、察、论、识等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达成共识,新知落现。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生活介入,开放延伸,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学生获取知识、探索知识的引路人,学生的学习,健康成长,持续发展都离不开教师在旁的指点、开导、叮嘱、呵护、鼓励。此外的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创造性地运用课本提供的素材,结合生活的介入,为学生的想象和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设计新课导入和课末大谈特谈、畅所欲言等教学环节时,特意介入生活的思索,基于学生理想的形成、持续发展,而富有创意、开放、超前地把知识延伸到生活,延伸到学生面向的未来。如:〈1〉、如果你是发明家,你会利用圆发明什么?〈2〉、生活中,没有了圆,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如此挑战性强、趣味性浓的话题激出,不但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求知意向,更加符合知识演变的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潜意识,学生在思索、想象、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个性、胆识、想象力、创新意识、超意识。学生从学有用的数学延伸到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感悟,尤其是感悟到圆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价值与作用。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