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上(苏教版)教材分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3-09 22:29:18

一、认识除法
本单元教学内容
 认识平均分
 认识除法
1.有层次地认识平均分和除法的含义
 有层次地安排认识平均分
   初步感知平均分
 有层次地认识除法 
  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 
  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可以用除法; 
  感受平均分可以用除法 
  沟通几个几与平均分、与除法的联系。
2.让学生获得平均分的直接经验和认识。
 重视学生的观察、操作和交流
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平均分成几份
 在操作中感受平均分可以有不同过程的分法
 从不同角度的分析中获得对平均分的经验和认识
3.让学生在联系具体情境、运用     
   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
 创设问题情境,从中提出数学问题
 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
 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除法算式
 通过同类问题的解决认识除法的含义
4.注意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平均分的结果并用相应的除法算式表示
 通过比较感受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
 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逐步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二、口诀求商
本单元教学内容:
用6以内乘法口诀求商
用除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1.教材安排层次清楚,引导学 
   生主动探索和交流
 被除数不大于12的  →  被除数大于12的  (结合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  通过练习巩固方法促进发展
 为学生创设探索和交流的机会
2.把解决实际问题和除法   求商的学习结合起来
 用现实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求商的素材
 把求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在学生探索、交流的基础上
   理解和学习用口诀求商
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问题的结果
 在学生交流算法的基础上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 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
4.在比较中感受计算方法和
   数学思想
 乘除法题组比较,进一步熟悉口诀求商
 乘法、除法计算比较,掌握运用口诀的区别
 通过具体情境中的比较,体会反比例的思想

三、认图形
本单元教学内容:
  四边形的认识
  五边形、六边形的认识
  有趣的七巧板
1.通过看、数等活动认识四边形 
 通过数实物的边数初步认识四边形
   先让学生看实物的面、数图形有几条边
   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四条边,是四边形
 “试一试”形成对四边形的认识
   让学生在不同的图形中判断四边形
   体会四边形是以边的数量确定的
2.类推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 例题让学生自主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数一数、认一认
 依据经验类推,以边数作出判断
   以四边形的认识类推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 体会多边形以边的数量分类、命名
3.在操作和变换中发展空间观念
 看看、围围、搭搭巩固认识
 分分、折折、剪剪感受联系
 在图形的变换中加强空间认识
 在开放性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
4.实践活动有序、有趣、有效
 有序: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
   认识七巧板→两块拼→三块拼→四块以上拼→七巧板拼图案
 有趣:体会、感受七巧板的变化和奇妙,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相同的块数拼成不同的图形
   相同的图形由不同的块数拼成
   不管几块总能拼成认识的图形
   七巧板可以拼成不同形象的有趣的图案
 有效:发展空间观念,获得成功和美的熏陶
四、加和减
   本单元教学内容:
   100 以内加法和减法笔算: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或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两位数加两位数或一位数(进位加)
   两位数减两位数或一位数(退位减)
   求比一个数多( 少) 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1.从有利于学生学习出发
   编排加减笔算内容
 感受计算来自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并应用于问题解决
 由易到难安排加减笔算
 由特殊到一般安排进位加和退位减
2.帮助学生经历算法发展过程,理解笔算方法
 学生认知既有共同规律,也有个性差异
 提供自主探索算法的机会
   经历“面对实际问题 — 主动探究算法 
   — 讨论交流算法 — 体会获得算法”的过程
 在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探索的基础上理解和学习笔算    
   提出如何计算 → 利用已有经验探索 → 交流各自的算法 → 感受加减原理 → 形成笔算方法 → 迁移到同类计算
3.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估算也是一种计算方法
   恰当地相机安排估算
   估算的要求适合学生的学习
4.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学习解决新的实际问题
 用直观形式为解决新的问题作准备
 创设活动情境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 把两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习
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探求解决  问题的方法     
   提出数学问题 — 提示操作、激活经验 — 用学具寻求方法 — 抽象成算式解决问题
   逐步提高学习要求、发展数学思考 
   适当进行比较,理解数量间的联系 
   求相差数与求多几的数比较 → 求相差数与求少几的数比较 → 求多几的数与求少几的数比较 → 三类实际问题比较
5.解决具体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