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上(苏教版)教材分析
一、认识除法
本单元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分
认识除法
1.有层次地认识平均分和除法的含义
有层次地安排认识平均分
初步感知平均分
有层次地认识除法
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
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可以用除法;
感受平均分可以用除法
沟通几个几与平均分、与除法的联系。
2.让学生获得平均分的直接经验和认识。
重视学生的观察、操作和交流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平均分成几份
在操作中感受平均分可以有不同过程的分法
从不同角度的分析中获得对平均分的经验和认识
3.让学生在联系具体情境、运用
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
创设问题情境,从中提出数学问题
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
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除法算式
通过同类问题的解决认识除法的含义
4.注意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平均分的结果并用相应的除法算式表示
通过比较感受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
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逐步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二、口诀求商
本单元教学内容:
用6以内乘法口诀求商
用除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1.教材安排层次清楚,引导学
生主动探索和交流
被除数不大于12的 → 被除数大于12的 (结合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 通过练习巩固方法促进发展
为学生创设探索和交流的机会
2.把解决实际问题和除法 求商的学习结合起来
用现实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求商的素材
把求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在学生探索、交流的基础上
理解和学习用口诀求商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问题的结果
在学生交流算法的基础上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
4.在比较中感受计算方法和
数学思想
乘除法题组比较,进一步熟悉口诀求商
乘法、除法计算比较,掌握运用口诀的区别
通过具体情境中的比较,体会反比例的思想
三、认图形
本单元教学内容:
四边形的认识
五边形、六边形的认识
有趣的七巧板
1.通过看、数等活动认识四边形
通过数实物的边数初步认识四边形
先让学生看实物的面、数图形有几条边
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四条边,是四边形
“试一试”形成对四边形的认识
让学生在不同的图形中判断四边形
体会四边形是以边的数量确定的
2.类推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例题让学生自主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数一数、认一认
依据经验类推,以边数作出判断
以四边形的认识类推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体会多边形以边的数量分类、命名
3.在操作和变换中发展空间观念
看看、围围、搭搭巩固认识
分分、折折、剪剪感受联系
在图形的变换中加强空间认识
在开放性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
4.实践活动有序、有趣、有效
有序: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
认识七巧板→两块拼→三块拼→四块以上拼→七巧板拼图案
有趣:体会、感受七巧板的变化和奇妙,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相同的块数拼成不同的图形
相同的图形由不同的块数拼成
不管几块总能拼成认识的图形
七巧板可以拼成不同形象的有趣的图案
有效:发展空间观念,获得成功和美的熏陶
四、加和减
本单元教学内容:
100 以内加法和减法笔算: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或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两位数加两位数或一位数(进位加)
两位数减两位数或一位数(退位减)
求比一个数多( 少) 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1.从有利于学生学习出发
编排加减笔算内容
感受计算来自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并应用于问题解决
由易到难安排加减笔算
由特殊到一般安排进位加和退位减
2.帮助学生经历算法发展过程,理解笔算方法
学生认知既有共同规律,也有个性差异
提供自主探索算法的机会
经历“面对实际问题 — 主动探究算法
— 讨论交流算法 — 体会获得算法”的过程
在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探索的基础上理解和学习笔算
提出如何计算 → 利用已有经验探索 → 交流各自的算法 → 感受加减原理 → 形成笔算方法 → 迁移到同类计算
3.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估算也是一种计算方法
恰当地相机安排估算
估算的要求适合学生的学习
4.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学习解决新的实际问题
用直观形式为解决新的问题作准备
创设活动情境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把两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习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探求解决 问题的方法
提出数学问题 — 提示操作、激活经验 — 用学具寻求方法 — 抽象成算式解决问题
逐步提高学习要求、发展数学思考
适当进行比较,理解数量间的联系
求相差数与求多几的数比较 → 求相差数与求少几的数比较 → 求多几的数与求少几的数比较 → 三类实际问题比较
5.解决具体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