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全等三角形小结与复习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  来源:教育文稿  发布时间:2008-11-17 06:49:45

小结与复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总结出本章的知识结构,然后回答出回顾与反思中的几个问题。最后通过一些配套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总结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性质;

能灵活地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性质,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简单的推理,并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问题;

会作已知角的平分线,总结出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能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

过程与方法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本章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出本章的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②能利用①中的知识点解题。

难点是能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解题。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

以小组为单位,在总结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本章的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结构

二、回顾与思考

1.举一些全等形的实际例子。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2.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从中任选三个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哪些是能够判定的?哪些是不能够判定的?

3.学习本章内容,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长度与角度的度量问题,就是从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出发,设法形成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三角形,从而得到结果。

4.学了本章,你对角的平分线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能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吗?

5.你能结合本章的有关问题,说一说证明一个结论的过程吗?

三、例题

1.如图111AF=CEDF=BEDFBEEFAC上。

求证:∠DCF=BAE

解析  因为∠BAE和∠DCF分别在△BAE和△DCF中,所以只需证明△DCF≌△BAE

答案  因为DFBE,所以∠DFA=BEC。所以∠DFC=BEA(等角的补角相等)。

因为CE=AF,所以CEFE=AFFE,即CF=AE

在△DCF和△BAE中,

所以△DCF≌△BAESAS)。

所以∠DCF=BA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方法规律:全等三角形是证明角相等的重要方法。

2.如图113RtABCAB=AC,∠BAC=90°,∠1=2CEBD,且交BD的延长线于E,则BD2CE有何关系?说明理由。

解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表示2CE,观察到∠1=2BECE

若将CEBA分别延长相交,可得全等三角形。2CE即可用其他线段表示出来,然后设法建立与BD的联系。

答案

BD=2CE。理由如下:

延长CEBA的延长线与F。在△BEF和△BEC中,

所以△BEC≌△BEFASA)。

所以CE=EF。所以CF=2CE

因为∠BAC=90°,所以∠1+F=F+FCA。所以∠1=FCA

在△BAD和△CAF中,

所以△BAD≌△CAFASA)。

所以BD=C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因为CF=2CE,所以BD=2CE

方法规律:全等三角形是研究线段间关系的重要工具。

3.已知:如图116ABCDDEBFABCD

求证:AECF

解析  要证AECF,只需证出∠E=∠F,因此只要证得△ABE≌△CFD即可.

答案  因为DE=BF,所以DEBD=BFBD,即BEDF

因为ABDC,所以∠ABD=CDB.所以∠ABE=∠CDF

在△ABE和△CFD

所以△ABE≌△CFDSAS).

所以∠E=F,所以AECF

方法规律:由平行线的判定条件知,全等三角形也是论证两条直线平行的重要方法.

4.如图117,在△ABC中,AB=AC,∠BAC90°,DBC上一点,ECBCECBDDF=FE,则AFDE垂直吗?请说明理由.

解析若ADAF,则可证△ADF≌△AEF,所以可得∠AFD=∠AFE=90°.因此应设法证明ADAE

答案AFDE成立,理由如下:因为ABAC,∠BAC90°,所以∠B=∠ACB=45°.因为ECBC

所以∠ECD=90°.所以∠ECA45°.所以∠ECA=∠B

在△ABD和△AEC中,

所以△ABD≌△AECSAS).

所以AD=AE.在△ADF和△AEF中,

所以△ADF≌△AEFSSS).

所以∠AFD=AFE90°.

所以AFDE

方法规律:全等三角形也是证明两条直线垂直的重要方法.

5.在一次战役中,如图118所示,我军阵地与敌军阵地隔河相望,为了炸掉这个碉堡,需要知道碉堡与我军阵地的距离.在不能过河测量又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一个战士想出来这样一种方法:

他面向碉堡的方向站好,然后调整帽子,使视线通过帽檐正好落在碉堡的底部;然后,他转过一个角度,保持刚才的姿态,这时视线落在了自己所在岸的某一点上;接着,他用步测的办法量出自己与那个点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他与碉堡间的距离.

1)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按这个战士的方法,找出教室或操场与你的距离相等的两个点,并通过测量加以验证.

解析  这个战士其实是应用了全等三角形的条件——“ASA”,如图119,△ABC≌△ABC′,则BCBC′.

答案  1)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119.由题意知,∠A=∠A′,∠B=∠B=90°,ABAB′.

所以△ABC≌△ABC′(ASA

所以BCBC′.因此测出BC′的长即为BC的长.

2)在具体操作时,可用一张纸或一本书代替帽檐,按照战士的方法,测一下教室或操场与观察者的距离,从而进一步检验战士做法的合理性.

经验技巧: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全等三角形。实际应用题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重点,平时应多训练,提高建模能力。

四、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节的主要知识点。

五、板书设计

小结与复习

知识结构

回顾与反思

例题

 

 

Tags:

作者:教育文稿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100%(1)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