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全等三角形小结与复习教学设计
小结与复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总结出本章的知识结构,然后回答出回顾与反思中的几个问题。最后通过一些配套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总结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性质;
能灵活地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性质,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简单的推理,并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问题;
会作已知角的平分线,总结出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能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
过程与方法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本章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出本章的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②能利用①中的知识点解题。
难点是能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解题。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
以小组为单位,在总结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本章的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结构
二、回顾与思考
1.举一些全等形的实际例子。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2.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从中任选三个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哪些是能够判定的?哪些是不能够判定的?
3.学习本章内容,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长度与角度的度量问题,就是从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出发,设法形成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三角形,从而得到结果。
4.学了本章,你对角的平分线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能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吗?
5.你能结合本章的有关问题,说一说证明一个结论的过程吗?
三、例题
1.如图11—1,AF=CE,DF=BE,DF∥BE,E、F在AC上。
求证:∠DCF=∠BAE。
解析 因为∠BAE和∠DCF分别在△BAE和△DCF中,所以只需证明△DCF≌△BAE。
答案 因为DF∥BE,所以∠DFA=∠BEC。所以∠DFC=∠BEA(等角的补角相等)。
因为CE=AF,所以CE-FE=AF-FE,即CF=AE。
在△DCF和△BAE中,
所以△DCF≌△BAE(SAS)。
所以∠DCF=∠BA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方法规律:全等三角形是证明角相等的重要方法。
2.如图11—3,RtABC中AB=AC,∠BAC=90°,∠1=∠2,CE⊥BD,且交BD的延长线于E,则BD与2CE有何关系?说明理由。
解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表示2CE,观察到∠1=∠2,BE⊥CE。
若将CE和BA分别延长相交,可得全等三角形。2CE即可用其他线段表示出来,然后设法建立与BD的联系。
答案
BD=2CE。理由如下:
延长CE交BA的延长线与F。在△BEF和△BEC中,
所以△BEC≌△BEF(ASA)。
所以CE=EF。所以CF=2CE。
因为∠BAC=90°,所以∠1+∠F=∠F+∠FCA。所以∠1=∠FCA。
在△BAD和△CAF中,
所以△BAD≌△CAF(ASA)。
所以BD=C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因为CF=2CE,所以BD=2CE。
方法规律:全等三角形是研究线段间关系的重要工具。
3.已知:如图11—6,AB∥CD,DE=BF,AB=CD.
求证:AE∥CF.
解析 要证AE∥CF,只需证出∠E=∠F,因此只要证得△ABE≌△CFD即可.
答案 因为DE=BF,所以DE-BD=BF-BD,即BE=DF.
因为AB∥DC,所以∠ABD=∠CDB.所以∠ABE=∠CDF.
在△ABE和△CFD中
所以△ABE≌△CFD(SAS).
所以∠E=∠F,所以AE∥CF.
方法规律:由平行线的判定条件知,全等三角形也是论证两条直线平行的重要方法.
4.如图11—7,在△ABC中,AB=AC,∠BAC=90°,D是BC上一点,EC⊥BC,EC=BD,DF=FE,则AF与DE垂直吗?请说明理由.
解析若AD=AF,则可证△ADF≌△AEF,所以可得∠AFD=∠AFE=90°.因此应设法证明AD=AE。
答案AF⊥DE成立,理由如下:因为AB=AC,∠BAC=90°,所以∠B=∠ACB=45°.因为EC⊥BC,
所以∠ECD=90°.所以∠ECA=45°.所以∠ECA=∠B。
在△ABD和△AEC中,
所以△ABD≌△AEC(SAS).
所以AD=AE.在△ADF和△AEF中,
所以△ADF≌△AEF(SSS).
所以∠AFD=∠AFE=90°.
所以AF⊥DE.
方法规律:全等三角形也是证明两条直线垂直的重要方法.
5.在一次战役中,如图11—8所示,我军阵地与敌军阵地隔河相望,为了炸掉这个碉堡,需要知道碉堡与我军阵地的距离.在不能过河测量又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一个战士想出来这样一种方法:
他面向碉堡的方向站好,然后调整帽子,使视线通过帽檐正好落在碉堡的底部;然后,他转过一个角度,保持刚才的姿态,这时视线落在了自己所在岸的某一点上;接着,他用步测的办法量出自己与那个点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他与碉堡间的距离.
(1)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按这个战士的方法,找出教室或操场与你的距离相等的两个点,并通过测量加以验证.
解析 这个战士其实是应用了全等三角形的条件——“ASA”,如图11—9,△ABC≌△A′B′C′,则BC=B′C′.
答案 (1)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11—9.由题意知,∠A=∠A′,∠B=∠B′=90°,AB=A′B′.
所以△ABC≌△A′B′C′(ASA)
所以BC=B′C′.因此测出B′C′的长即为BC的长.
(2)在具体操作时,可用一张纸或一本书代替帽檐,按照战士的方法,测一下教室或操场与观察者的距离,从而进一步检验战士做法的合理性.
经验技巧: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全等三角形。实际应用题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重点,平时应多训练,提高建模能力。
四、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节的主要知识点。
五、板书设计
小结与复习 知识结构 回顾与反思 例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