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整式的乘法 教案设计
同底数幂的乘法
教学目标: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特殊到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以及适用范围.
教学过程:
一、回顾幂的相关知识
an的意义:an表示n个a相乘,我们把这种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做底数,n是指数.
二、创设情境,感觉新知
问题: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12次运算,它工作103秒可进行多少次运算?
学生分析,总结结果
1012×103= ()×(10×10×10) =
= 1015.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1012、103这两个因数是同底数幂的形式,所以我们把像1012×103的运算叫做同底数幂的乘法.根据实际需要,我们有必要研究和学习这样的运算──同底数幂的乘法.
学生动手:
计算下列各式:(1)25×22 (2)a3·a2 (3)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计算前后底数和指数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得到结论:
(1)特点:这三个式子都是底数相同的幂相乘.相乘结果的底数与原来底数相同,指数是原来两个幂的指数的和.
(2)一般性结论:am·an表示同底数幂的乘法.根据幂的意义可得:
am·an= ()·(
) = (
) = am+n
am·an=am+n(m、n都是正整数),即为: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三、小结:
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两点:一是必须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才能运用这个性质;
二是运用这个性质计算时一定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m·an = am+n(m、n是正整数).
幂的乘方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了解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会进行幂的乘方的运算,幂的乘方法则的总结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
am·an = am+n(m、n都是正整数)
二、自主探索,感知新知
64表示_________个___________相乘 (4个6相乘)
(62)4表示_________个___________相乘 (4个62相乘)
a3表示_________个___________相乘 (3个a相乘)
(a2)3表示_________个___________相乘 (3个a2相乘)
推广形式,得到结论
1.(am)n表示_______个________相乘 (n个am相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amn)
即(am)n = ______________(其中m、n都是正整数)
2.通过上面的探索活动,发现了什么?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三、例:判断题,错误的予以改正
(1)a5+a5=
(2)(x3)3 = x6 ( × )(x3)3 = x9
(3)(-3)2·(-3)4 = (-3)6 = -36 ( × )(-3)2·(-3)4 = (-3)6 = 36
(4)x3+y3= (x+y)3 ( × ) x3与y3无法合并同类项
(5)[(m-n)3]4-[(m-n)2]6=0 ( √ )
四、小结:
幂的乘方运算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积的乘方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理解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及其应用;幂的运算法则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识
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幂的乘方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2×103cm,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该正方体的体积为V=(2×103)3cm3
提问:
体积V=(2×103)3cm3 ,结果是幂的乘方形式吗?底数是2和103的乘积,虽然103是幂,但总体来看,它是积的乘方。积的乘方如何运算呢?能不能找到一个运算法则?有前两节课的探究经验,请同学们自己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秒.
三、自主探究,引出结论
1.填空,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从运算结果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①(ab)2=(ab)•(ab)=(a•a)•(b•b)=a( )b( )
②(ab)3=______=_______=a( )b( )
③(ab)n=______=______=a( )b( )(n是正整数)
2.分析过程:
①(ab)2=(ab)•(ab)=(a•a)•(b•b)=a2b2;
②(ab)3=(ab)•(ab)•(ab)=(a•a•a)•(b•b•b)=a3b3;
③(ab)n==(
)•(
)=anbn
3.得到结论:
积的乘方:(ab)n=an•bn (n是正整数)
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也就是说积的乘方等于幂的乘积.
4.积的乘方法则可以进行逆运算.即:
an•bn=(ab)n(n为正整数)
an•bn=()•(
)──幂的意义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a•b)n ──乘方的意义
同指数幂相乘,底数相乘,指数不变.
四、小结:
1.总结积的乘方法则,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2.幂的三条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探索并了解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和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并运用它们进行运算;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过程中去,逐步形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习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严密性和初步解决问题的愿望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和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回顾:
回忆幂的运算性质:am•an = am+n (am)n = amn (ab)n = anbn (m,n都是正整数)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问题:光的速度约为3×
2.学生分析解决:(3×105)×(5×102) = (3×5)×(105×102) = 15×107
3.问题的推广:如果将上式中的数字改为字母,即ac5•bc2,如何计算?
ac5•bc2
= (a•c5)•(b·c2)
= (a•b)•(c5•c2)
= abc5+2
= abc7
三、自己动手,得到新知
1.类似地,请你试着计算:(1)
2.得出结论: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第二课时
一、知识回顾: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三家连锁店以相同的价格m(单位:元/瓶)销售某种商品,它们在一个月内的销售量(单位:瓶),分别是a,b,c;你能用不同方法计算它们在这个月内销售这种商品的总收入吗?
学生分析,总结结果
一种方法是先求三家连锁店的总销售量,再求总收入,即总收入为:________________
m(a+b+c)
另一种方法是先分别求三家连锁店的收入,再求它们的和,即总收入为:________________
ma+mb+mc
所以:m(a+b+c)= ma+mb+mc
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上式问题总结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方法吗?
总结结论: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即:m(a+b+c)= ma+mb+mc
另外,通过拼合图片面积也能得出上述结论
由此也能得出:m(a+b+c)= ma+mb+mc
第三课时
一、回顾旧知识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和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二、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问题:为了扩大绿地面积,要把街心花园的一块长a米,宽m米的长方形绿地增长b米,加宽n米,求扩地以后的面积是多少?
提问:用几种方法表示扩大后绿地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析,总结结果
结果:
方法一:这块花园现在长(a+b)米,宽(m+n)米,因而面积为(a+b)(m+n)米2.
方法二:这块花园现在是由四小块组成,它们的面积分别为:am米2、an米2、bm米2、bn米2,故这块绿地的面积为(am+an+bm+bn)米2.
(a+b)(m+n)和(am+an+bm+bn)表示同一块绿地的面积,
所以有(a+b)(m+n)=am+an+bm+bn
三、学生动手,推导结论
引导观察:等式的左边(a+b)(m+n)是两个多项式(a+b)与(m+n)相乘 ,把(m+n)看成一个整体,那么两个多项式(a+b)与(m+n)相乘的问题就转化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这是一个我们已经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
过程分析:
(a+b)(m+n)
=a(m+n)+b(m+n) ----单×多
=am+an+bm+bn ----单×多
得到结论: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小结: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