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 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执教者:厦门市集美区杏林中心小学 高碧娟
 
一、教材内容分析:
· 课题是《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堂科学课。
·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王国》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引线的作用,为后面《声音的传播》、《不同的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本课主要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能够完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体会与他人交流、倾听,感受探究声音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培养和学会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活动,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能从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2.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探究、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基于对教材的解读与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本课教学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学策略的选择坚持“以生为本”;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主动地进入积极有效的探究生活中。
1.层层推进策略: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少,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2.愉悦评价策略:
评价激励贯穿于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如:巧用学生语言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把学生的语言与课本的概念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把评价、小结、过渡三者紧密结合,层层推进,推进课堂,在愉悦的探究中收获新知、体验情感等。
3.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 
这一教学策略的提出,是基于本班学生探究欲强、思维创造性突出,小组合作能力出色等特点而确定的。此策略的运用贯穿全课:在“验证与反证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环节中,教师提供所需的实验器材,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实验探究。结合以上策略,同时使用本策略,必将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创造一个快乐学习科学的氛围。
四、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振    动  →  声  音
                            ↓           ↓
停    止      消  失
五、PPT演示文稿:
(一)图片+音频:快乐家族的四个小演员。
(二)出示课题。
(三)温馨提示:
⒈从侧面观察物体的变化;
⒉仔细观察,小声讨论,认真记录。
(四)活动1:借助直尺以及橡皮筋进行实验。
(五)活动2:借助黄豆、泡沫小球等观察音叉、小鼓、空锥形瓶的振动现象。
(六)出示求助信函。
(七)播放《幸福拍手歌》。
六、教学过程:
一、 播放各种声音,揭示课题。
1. 携带快乐家族的小演员进课堂,让学生猜声音。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今天要研究的对象是声音的产生。
 (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制造声音,初步感受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1.讨论交流关于声音怎样产生的猜测。
2.出示实验器材以及温馨提示。
3.实验操作:借助直尺以及橡皮筋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一。
4.汇报交流。
5.小结:我们发现这些发出声音的物体都会振动。
三、 进一步探究验证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1.出示音叉、小鼓、空锥形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提出问题:能否借助物体看看它们的振动呢?
3.交流讨论,并利用实验器材(黄豆、泡沫小球)进行实验设计。
4.分组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单二。
5.小结:我们确认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四、反证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1.出示求助信函,并现场演示音钹的发声现象。
2.提出问题:如何让正在发声的音钹,声音马上消失呢?
3.学生协助演示后交流讨论。
4.小结:振动停止,声音也就跟着消失。
五、应用知识,感受声音的美妙。
1.学生感受声带发声的奥秘。
2.播放《拍手歌》,通过拍手、跺脚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 点击下载此文件
点击下载此文件




 
  减小字体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增大字体



 中查找“《声音的产生》 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声音的产生》 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声音的产生》 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声音的产生》 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更多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