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 《抽屉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2-18 16:33:31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入。
    上课前,我们先来热身一下,一起来玩抢椅子的游戏。

    请3位同学上来参加游戏,第三位同学是请女生还是男生呢?老师认为,不管是请男生还是女生,都一定至少有两位同学的性别是相同的。同意我的说法吗?
     游戏规则是:在老师说开始时,3位同学绕着椅子走,当老师说停的,三位同学都要坐在椅子上。

为什么总有一张椅子至少坐两个同学?
     在这个游戏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叫做抽屉理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抽屉原理。(板书课题)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探究例1

     1、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
    (1)要把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 ,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想一想,摆一摆,写一写,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两种放法:(3,0)和(2,1)。
    (3)从两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你是怎么发现的?(说得真有道理)

    (4)“总有”什么意思?(一定有)
    (5)“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2枝)

     小结:在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时,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发现了“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放进2枝铅笔)
     2、研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

    (1)要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四种放法:(4,0,0)、(3,1,0)、(2,2,0)、(2,1,1)。

    (3)从四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
    (4)你是怎么发现的?

    (5)大家通过枚举出四种放法,能清楚地发现“总有一个文具盒放进2枝铅笔”。如果要让每个文具盒里放的笔尽可能的少,你觉得应该要怎样放?(每个文具盒都先放进一枝,还剩一枝不管放进哪个文具盒,总会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有2枝笔)(你真是一个善于思想的孩子。)
    (6)这位同学运用了假设法来说明问题,你是假设先在每个文具盒里放1枝铅笔,这种放法其实也就是怎样分?(平均分)那剩下的1枝怎么处理?(放入任意一个文具盒,那么这个文具盒就有2枝铅笔了)

    (7)谁能用算式来表示这位同学的想法?(5÷4=1…1)商1表示什么?余数1表示什么?怎么办?
    (8)在探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的问题,同学们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枚举了所有放法,找规律,二是采用了“假设法”来说明理由,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明了更简单?

     3、类推: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4、从刚才我们的探究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只要放的铅笔比文具盒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5、如果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2呢?多3呢?是不是也能得到结论:“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

     6、小结:刚才我们分析了把铅笔放进文具盒的情况,只要铅笔数量多于文具盒数量时,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抽屉原理。既然叫“抽屉原理”是不是应该和抽屉有联系吧?铅笔相当于我们要准备放进抽屉的物体,那么文具盒就相当于抽屉了。如果物体数多于抽屉数,我们就能得出结论“总有一个抽屉里放进了2个物体。”

     7、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抽屉原理,你能不能举个例子?在课前我们玩的游戏中,有没有抽屉原理?
    (二)探究例2

     1、研究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会有几种情况?(5,0)、(4,1)和(3,2)

    (2)从三种情况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呢?(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了3本书)
    (3)还可以怎样理解这个结论?先在每个抽屉里放进2本,剩下的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这个抽屉就有3本书了。

    (4)可以把我们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5÷2=2…1(商2表示什么,余数1表示什么)2+1=3表示什么?
     2、类推:如果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4本书。

     如果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5本书。
     如果把11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4本书。你是怎样想的?(11÷3=3…2)商3表示什么?余数2表示什么?3+1=4表示什么?

     3、小结:从以上的学习中,你有什么发现?(在解决抽屉原理时,我们可以运用假设法,把物体尽可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物体数多1。)
     4、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数学家。 “ 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5、做一做

				三、迁移与拓展

     下面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
本节课是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探究“抽屉原理”,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1、借助直观操作,经历探究过程。教师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经历探究过程,感知、理解抽屉原理。
2、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对于枚举法和假设法有一定的认识,加以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在解决抽屉原理的优超性和局限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

3、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本节课的“抽屉原理”的建立是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与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的,学生学的积极主动。特别以游戏引入,又以游戏结束,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学到了抽屉原理的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