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统计》教学分析稿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统计》教学分析稿
主讲人:朝阳小学 杨亦峰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教学折线统计图,并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这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统计过程,认识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安排的。在学会条形统计图基础上掌握折线统计图,不仅有利于学生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第94~96页教学折线统计图;第97~99页教学选用适当的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第100~105页单元练习和实践与综合应用。编写的三篇“你知道吗”中有两篇用统计图反映我国的气象台(站)、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让学生体会统计图有广泛的应用,增加对统计图的兴趣。另一篇结合例题的统计内容简单介绍降雨量的知识,让学生对统计对象有些了解。
结合本单元学习,教材还安排了综合应用“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
二、教学重难点的认识及处理意见
本单元教学重点主要是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并能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只学过条形统计图。教学折线统计图的具体目标是: 能看懂折线统计图,了解图中各个数据的现实意义;能看懂折线表达的一组数据的变化状态,并进行简单的分析、预测,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进行描点、连折线等基本的制图活动。从这三条目标可以发现,看懂折线统计图是基础,能带动其他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学也从看折线统计图切入。
三、对重要教学情景(境)安排说明
折线统计图的主要特点是便于反映数量前后变化的情况。教材不仅注意到了从学生的身边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还特别注意以素材中数量所具有的特征,凸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如温度的变化、降水量的变化、身高的变化、运动后心跳的变化等。教材特别注重让学生读图,不仅第一道例题的开始就让学生读图,在制图后、练习时以及实践活动中,教材还不断地安排学生读图,让学生在对大量具体材料的感知中不断丰富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四、对课本主要例题、课内练习及课外作业的选用建议
第94页例题分三步教学: 第一步整体感知折线统计图。呈现一张反映某地
第95页“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练习看折线统计图。在回答教材提出的那个问题前,要让学生仔细看图,从中收集数学信息。包括从统计图的标题了解图所表达的内容,从折线上各个点表示的数据了解它的具体含义,从折线的形状分析它所反映的态势……这些看图的要求不一定都通过提问来落实,可以采用学生交流“在图中看到了什么”的形式进行教学。
第95页“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2题都是教学画折线统计图,只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在图上描点并连成折线。描点和连线是表达数据的大小和变化态势,是制作折线统计图最重要的工作。用适当位置上的点表示数据,找到点的位置是完成制作折线统计图的关键。这道题在统计图上表示计算机台数的4个点,分别在横轴的四个年份对应的4条竖线上,还要与纵轴上的1格表示5台相匹配。在学生第一次进行描点练习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描点时可以利用图上的横线确定点的高度,要把点画在相应的竖线上。二是从左边第一点起到右边最后一点止,在每两个相邻的点之间都画线段,使各条线段连成一条折线。三是“想想做做”第2题的纵轴上把0~110之间画成折线所表示的意思要对学生作简单的解释。
具有使用统计图的能力,不仅表现在基本学会了制图的方法,还表现在能选择适宜的统计图表达数据。这是《标准》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第97页例题教学这个内容。
例题呈现了两组数据: 第一组是南京市2002年各月的降水量,第二组是北京、南京等六个城市2002年10月的降水量。虽然这两组数据都是降水量,但表达时选用了不同的统计图。为什么前一组数据选用折线统计图,后一组数据选用条形统计图?弄懂这个问题只要理解教材中两句话的意思,这两句话是第97页“要反映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更合适”和第98页“要比较各个城市降水量的多少,用条形统计图更合适”。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看着第一组数据的统计表想一想,这组数据告诉了我们什么?要反映些什么?让学生体会表达这组数据既要反映各月的降水量,还要反映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选用折线统计图是因为它具有表达数据变化态势的特点。同样,对第二组数据也要让学生体会只需反映各个城市的降水量是多少,选用条形统计图是因为条形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