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教学片断
―――《周长》教学案例与片断
【案例】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教学片断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秋天的树叶有各种颜色,很美,老师带来了几幅粘贴画给同学们欣赏。一幅一幅出示给学生欣赏。
生:哇!真飘亮。(学生赞叹不已)
师:树叶的本领可大了,能粘贴成美丽的图画,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用树叶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大家把准备好的树叶拿出来,用手摸一摸树叶一圈的长度。
二、触摸实物、初步感知
师:你摸的是树叶的什么?
生:边线。
师:用手摸一摸树叶一圈的边线。
生:操作。
师: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叫什么?
生:树叶的周长。
师:摸一摸数学课本一周的边线。
三、描绘实物,整体感知
师:你们能用笔把树叶的边线描在纸上吗?
生:能。(学生描树叶的边线,接着让同学们展示自己描出图案)
师: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生:图形的边线长度是图形的周长。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图形的周长。
师:对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四、经历过程,亲身体验
师: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腰围是多少?
生:60厘米。
师:老师的腰围是不是60厘米呢?请一位同学帮老师量,好吗?
生:好。
师:当同学用皮尺量腰围的3/4时候,问:这是老师的腰围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呢?
生:没量完。
生:皮尺没有合拢。
生:要量腰的一圈。
师:对了,腰围就是腰的一周的长度,现在请这们同学说一说老师的腰围是多少?
生:老师的腰围是60厘米。
师:哦,刚才那位同学猜得真准,刚好60厘米。
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量一量你的腰围,并与同伴说一说。
五、生活经历、延伸感悟
师:请同学们举例说出物体的周长。
生:课桌面的一圈是课桌面的周长。
生:黑板的一周是黑板的周长
……
师:量一理,算一算课本第45页三个图形的周长。
……
【反思】
一、在操作中感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邱老师孩子由看到摸,从摸到描,眼看,手摸,手描,脑想,整体感知具体图形的周长。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既丰富了学生感知,又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以激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关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由此获得成功感。在境物交融中,孩子看过,摸过,描过,想过。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在数学活动中,学生获得了真实感知和学习经验。
二、在操作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何让学生学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呢?邱老师设计了让学生量自己的腰围,量腰围的3/4,量腰围的一周。学生量自己的腰围等。然后量一量,算一算图形的周长,从具体到抽象。利用数学生活化,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去认识和理解,可以增强学生的乐趣感。这样教学,学生在不断地操作、体验的过程中,在动态生成中,经历了测量、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在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中,感受数学,经历数学,学到了测量物体和长的方法,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在操作中感悟
学生在自主测量物体和图形的周长过程中,紧扣生活经验,问题富有挑战性,这些活动便于学生观察、测量、交流、感悟。学生经历了在境物交融中整体感知,在测量过程中亲身体验。邱老师在这个过程提供给学生各种各样的交流感知、体验、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如:摸一摸、描一描、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这交流恰好给每个学生装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交流中每个学生不但能自由地发表自己见解,还能学会听取他人意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学生感悟到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且图形周长是要经过测量和计算的。
学生在整体感知、亲身体验和延伸感悟中,形成了对测量平面图形的整体表象,培养和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