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 教案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9-15 16:09:18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段、射线、直线.

  2.在探索图形特征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发展合情推理与空间观念.

  3.从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发现线段公理、直线公理,尝试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体验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点、线段、射线、直线的本质特征.

  三、教学难点

  1.线段、射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

  2.应用线段公理、直线公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

  探究与合作式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

  投影片、小黑板、自制直观教具.

  六、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请说出你所见过的最宏伟的建筑或最奇妙的图形.然后教师说明它们都是由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组成.板书课题:点和线.

  (一)点(出示投影片)

  1.人类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但在描述太阳系中行星绕太阳运行时,地球只能被看作一点.

  2.请你标出自己现在所坐的位置.

  

  说明:点通常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没有大小.

  3.点阵式打印机打出的数字和字母.

  如:

  说明:美丽的文字或图案由点组成.

  4.把你的笔尖看作一个点,用你的笔或直尺在画板上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图案.

  展示同学们的作品,说明点动成线.

  (二)线段

  展示教具:一根拉紧的绳子,一根竹竿(或铅笔).

  问题:老师展示的这些东西,给我们什么样的形象?

  板书:线段.

  举例:列举生活中给我们线段形象的例子.

  线段的表示:

  做一做:

  1.用七根长短相同的塑料棒可以摆出图中的“8”,你能去掉其中的若干根塑料棒摆出其他的九个数字吗?这种用七条线段构成的数字称为“七画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它的应用,你能举出实例吗?

  

  说明:本题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动手操作,再交流,最后举例.

  2.①如图(1),这条线段可以表示为线段_____________.

  

  ②如图(2)有几条线段?

  ③如图(3)、(4)中分别有几条线段?

  

  ④若图中的线上有m个点呢?

  说明:本题的第④小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观察:

  1)为了尽快得到前方的一根骨头,小狗应该走哪条路线?你认为小狗选择的那条路线是最短路线吗?请说出你的验证方法.

  

  2)上述问题抽象为下列图形:

  

  说明:在这里可以展示自制的直观教具(如图),让学生说明验证方法.

  3)由此,你得到怎样的结论?

  说明:线段AB的长度就是A、B两点间的距离.

  请举出生活中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实例.

  做一做:

  如图,从A地到B地有两条路可走,每条路长分别为m、n。则这两条路的长有什么关系?

  若从A地到B地又开辟第三条路(如图),则这三条路中第_______条路最短.

  (三)射线、直线

  过渡:(出示手电筒)它射出的光线给我们什么形象?

  我们在小学还知道一条无限长的线,即_________.

  板书:射线、直线.

  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第146页,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完成下列各题.

  1)填表.

 

与线段的联系

表示方法

有无长度

线

 

线段AB

 

线

把线段向_______方_________

   

线

把线段向_______方_________

   

  2)已知A、B、C三点。

  ①画直线AC

  ②画射线BC

  ③画线段AB

  

  3)过一点A可以画______条直线,过两点A、B可以画_______条直线.

  (4)(做一做)要把一根细木条钉牢,至少需要_______根钉子,由此可以得到结论:

  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请你做裁判:过A、B、C三个点中的两点作直线,小明说有一条,小林说只有三条,小红说不是一条就是三条,你认为他们三人谁的说法对?为什么?

  说明:本题也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学进行交流,进一步知道在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时,常常要全面讨论多种情况.

  课堂小结:1.学生尝试小结.

  2.师生共同小结.

  作业:第150页第1、2题.

  课后做一做:

  1.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点和线设计一幅美丽的彩旗,庆祝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

  2.利用课本最后一页的点阵,描出英文的26个大写字母.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的大小并会比较线段的大小;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尺规).

  2.理解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及用符号语言表达.

  3.会进行有关线段长度的计算.

  4.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浓厚的学习热情;树立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6.通过文学语言、几何语言与图形的统一,揭示数学语言的简洁、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动脑、动口、动手、实验演示、分析与归纳.

  三、教学重点

  会比较线段的大小和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理解线段的中点并利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进行有关线段的计算.

  四、教学难点

  有关线段长度的计算.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展示台、皮尺、常用画图工具(刻度尺、直尺、圆规),透明纸若干,小白纸若干.

  六、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判断题(不正确的要说明理由非改正)

  1)连结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

  2)画射线cm.(  )

  3)如图,图中射线OA比射线OB短.(  )

  

  2.如图,小车在C处到河边D处观察河水的水质情况,请你说出,他走怎样的路线便捷,并说明其中的几何道理.

  

  (二)探究新知识

  〔导人语〕我们知道射线不能度量长度,因此射线没有长短的区别.线段可以用刻度尺度量长度(回忆怎样测量),线段有长短之区别吗?有!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线段的长短怎样计算出来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新知识.

  做实验:比较两位同学个子的高矮.

  说明:①分两组进行.每组三位同学,按两种方案进行.

  ②从实验中你得到哪些几何知识?(从头顶到脚跟看作是线段)

  1.线段的长短比较

  比较方法有三种:

  (1)直接观察,目测判断.(不准确,也不十分可靠)

  (2)用刻度尺度量.(近似值)

  (3)叠合法:将一条线段放到另一线段上,使它们的一个端点放在一起.(可借助圆规完成)

  试一试:观察书上图,看哪条线段长,哪条线段短.测量一下验证你的结论,没有刻度尺用圆规能验证吗?怎么验证?根据你的想像用式子把它们的关系表达出来.

  

  练习:(1)第146页“做一做”;

  (2)第147页练习第1题.(回答结果并演示)

  (3)做一做,同桌两位同学在透明纸上分别画线段AB、CD(随意画),再比较一下它们的长短关系.

  (4)思考:两条线段比较,结果可能有几种情况?

  (5)想一想,怎样画一条线段等于图中的线段MN,只给你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怎么办?

  2.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画法:(1)画射线AB

  2)用圆规量出线段MN的长;

  3)再在射线AB上截取,线段AC就是所要画的线段.

  练习:第147负第2题

  想一想:把一根甘蔗如何公平地一次性分给两位小朋友呢?

  3.线段的中点

  定义  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如图,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如果cm,则:cm,或cm.

  

  点评:别小看以上式子,我们以后计算时要经常使用.

  4.有关线段长度的计算

  如图cm,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CB的中点,求AD的长度.

  

  解:因为CAB的中点,DCB的中点,所以cm,所以cm.

  例:画线段cm,在线段AB上取一点C,使cm,并且取BC的中点D.求:(1)CD的长;(2)AD的长.

  分析:先求什么?后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对照图形思考.

  

  解:(1)因为,所以cm.因为DCB的中点,所以cm.

  (2)cm.

  点评:数学语言很简洁,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能规范地把你的数学思想表达出来,那就更完美了,

  总结:求有关线段的长度时,要注意把已知量和未知量与图形对照起来,认真审题,仔细推敲条件,相信你记住这点,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赶快动手吧!

  (三)巩固练习(互评活动题)

  1.如果点B在线段AC上,那么在表达式中,能表示B是线段AC中点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如图,已知,且DAC的中点,则

  

  3.“互问互检”,学生自己编题.(也可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总结、扩展

  1.由学生口述今天获得的新知识有哪些.(线段长短的比较,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线段中点的意义,利用它进行有关线段长度的计算;体会:对待几何图形问题,把观察与测量相结合,图形与数量结合,遇到问题应认真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

  2.课后动动手:

  1)在一张透明纸片上任画一条线段,用折叠方法找出它的中点,想一想它的几何道理.(可以查阅课本)

  2)查阅资料收集长度单位,了解“英尺”的来历,写一篇关于“度量线段与单位的选择”方面的小论文

  3)已知线段cm,点C在直线AB上,点M、N分别是AC、AB的中点,求MN的长度.(答案:5cm或1cm)

  布置作业:第150页第3、4题,第178页复习题第5题.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