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2009年数学中考试题特点预测及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网  来源:教育文稿网  发布时间:2009-06-18 07:37:15

新课程下的教材淡化了数学知识之间的一种逻辑演绎体系,知识点比较分散,比如《统计与概率》,几乎分布在初中三年的学习当中,这给我们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每年教材都在修改和完善,增加有关内容如韦达定理等,特别是习题不断增加,呈现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对教材的研究要做到:(1)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系统性.现行数学知识,可以分为四大块: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各板块知识之间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数形结合——三个“一次”、“二次”间的关系,复习时要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沟通.(2)抓好双基教学,掌握通性通法.纵观我省近年来的中考试题,考查学生双基内容的试题占到65%以上,因此,数学复习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基本技能与方法的形成,明确常规题型的通用方法,掌握通性通法.

3、把握动向  研究试题

1)关注2008年的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近三年来的本市中考试题.

2)研究中考试题  努力做到:①明确试题特点,把握考试方向.如“方程与不等式”的考法一般可分为如下的三大类:技能层面上的题目——多以考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为主;能力层面上的题目(“列方程或不等式”解应用题)——多以情境化的形式出现;“方程思想”层面上的应用——多以“横向”联系、“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或变化过程的即时性(阶段性)问题”为主.②发现试题的地方特色.③关注试题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些热点问题.

   3)预测命题方向的研究   中考试题中的基础题大部分是源于教材的原题或改编,中档题活于教材,但原型一般是相关资料中的引用、变形或组合,而创新题型将很好地体现新课标理念.压轴题是猜不到的,因其是原创题基础题可重复考,年年如此.但应抓好“双基”题,重视生活背景题、动手能力题、评价标准(不唯一)题,关注初高中衔接题、趣味题、和创新能力题.

4、讲究效益  研究方法

摈弃题海战术,注重学习反思,提高复习效率.今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定位以水平考试为主,兼顾选拔功能,因此试题重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要过分追求难度与深度,不要人为拨高要求,更不要学生进行大量简单重复、机械模仿性的训练.

在最后一段时间内,要选做一些能代表命题方向的题目,要引导学生对解题后的反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试题结构,以便形成迁移、举一反三;(2)解题过程运用了哪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哪步易错,原因何在?如何防止?(3)对解题的方法重新评估,以期找到最优解法;(4)对题目的重要步骤进行分析,抓住关键,考虑难点之处如何突破;(5)对问题的条件和结论进行变换,使问题系统化,结论加以引申、题型加以更新、解法加以推广,形成一个题目涉及的各部分知识目标.总之,把培养能力作为复习的主攻方向是有效的应试策略.

5、基本题与难题的关系

中考试题中,基础题:中档题:难题分值之比为721.基础题相当于课本中练习、习题的水平,中档题相当于课本复习题的水平,难度大的试题仅占全卷的10%左右,这三类试题大多分布于三种题型之中,从易到难放置.有些学生平时解基本题不那么重视,一味去做难题,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难题要不要做?当然有做,但要讲一点对策——先加强基本训练,在此基础上提高解题速度,后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以中档题为主,视其情况针对性地布置些基础题和难题.

夯实自己的解题基本功,不依靠题海取胜,要注重题目的质量和处理水平,突破“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老大难问题,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细心审题、规范答题. 

第三部分:复习计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