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材重难点分析 一年级备课组
教学难点:准确的在间奏处加入鼓、锣、镲的伴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聆听《我是草原小牧民》
过渡语:小朋友们知道牧童吗?是啊,牧童就是放牧的孩子。刚才我们可以从画面里看到小朋友赶着成群的牛、羊,在草原上高兴的奔跑……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斯洛伐克民歌《牧童》
二、聆听《牧童》
1、初听歌曲
师:你听懂了什么?
生:安静聆听,讲讲自己听到的。
2、教师念歌词
师:这个小牧童和家里的牛儿、羊儿是好朋友,他们亲密无间,小牧童也为它们做了很多事,都做了那些事情呢?你听到了吗?
生1:为牛儿吹笛子,唱歌
生2:给羊儿喝水,晚上在一起坐在篱笆旁。
3、完整聆听
师:小牧童的心情怎样?我们可以怎样表现?
生自由的表演,表达牧童的心情。
三、表演《放牛歌》
引:“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悠的吹着笛子,云儿跟着他的笛声轻轻的飞着。听,他来了。”
1、初听歌曲
生边听边用手指找出歌曲的歌词,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2、间奏部分的拍手练习
书本中的有一些音下面是没有歌词的,它是歌曲的间奏。我们用拍手来表示,好吗?
练习:X X ︱ XX X ︱
分别加入三处间奏中练习
3、学习歌词
念一念歌词,注意“趟着水”和“赶着夕阳把家回”部分的练习。
4、学唱歌曲
A、不同结尾的学习
歌曲中有两个不同的结尾部分,听一听有什么不同?教师示范,并用手势表示低音和高音。
B、演唱歌曲的其余部分。
C、完整练唱。
5、歌表演(机动环节)
师:“你想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这首歌曲,开动你的脑筋仔细想一想。”
生自由表演,
师综合选取动作进行表演。
四:伴奏
1、用鼓为歌曲伴奏
合着书本中图谱中的小鼓图做伴奏或者用X X ︱ XX X ︱伴奏
2、整体表演
自己伴奏自己唱,自己伴奏别人唱等方式进行练习。
第二册第三课 《手拉手》
景宁实验二小 苏雯
[教学总目标]:
1、通过听《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唱《一对好朋友》、《数鸭子》,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能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3、能结合聆听歌(乐)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
4、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让我们手拉手》。
2、表演《一对好朋友》。
[教学目标]:1、通过完整地聆听歌曲《让我们手拉手》,引导学生能用欢快的情绪创编动作进行表演。
2、通过学唱、表演歌曲《一对好朋友》,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好
品德。
3、结合歌曲《一对好朋友》进行创编与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声情并茂地表演《一对好朋友》。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磁带、电视机、影碟机、有关放牧生活的资料片等。
教学 环节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创设 情境 |
1、师生边唱《牧童》边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
即复习了前一课的内容, 又让学生感受了放牧的情境, 为新课教学设下了伏笔。 |
入 境 激 情 |
1、观看有关放牧生活的资料片,教师在歌曲《一对好朋友》 的伴奏音乐声中讲述:在一个村庄里,有一对好朋友——小 伢伢和小妞妞,每天清晨,妞妞赶着一群小鸭,伢伢骑着他 家的牛,一同去放牧,小鸭们“嘎嘎嘎”地唱着歌,伢伢的 牛“哞哞哞”地和着,傍晚时分,太阳落山了,伢伢和妞妞 唱着歌儿,赶着小鸭和牛回家哩,真是一对好朋友。 |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爱听故事,将歌词隐含在了故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效果。 |
2、让学生即兴模仿鸭子和牛的叫声(嘎嘎、哞哞)。 3、学唱歌曲。 ①完整地聆听歌曲,学生边听歌曲边看歌词插图。 ②复习反复记号。 A请学生找一找反复记号。 B请学生回答反复记号的唱法。 C本课中如何运用,请学生将歌词念一念。 ③再次聆听歌曲,师生随着歌曲拍击节拍。 ④朗诵歌词并表演(难点:三处附点;十六分音符) ⑤教师范唱,学生张口默唱。 ⑥学生演唱。教师指导(范唱):“唱着歌儿”“回家走呀”“哩喽喽”要唱的活泼,有弹性,不能拖长。最后一句要唱的风趣,自豪。 |
通过模仿鸭和牛的叫声使学生更能进入情境。 通过看图、朗诵歌词,可以加强学生对歌词的记忆。 以拍手进一步强化节奏学习,同时增加对旋律的印象。 边朗诵边表演,强化歌词的节奏。 利用“张口默唱”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
|
4、进行创编活动。 ①请学生在歌曲中加上牛或鸭的叫声,分组尝试表演。 ②汇报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指导评价)。 ③进行分组的歌表演。 |
给学生创作与展示的空间,增强学生对歌曲的表现机会,培养创新能力,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现。 |
|
拓展情境 |
1、师言:小伢伢和小妞妞是一对好朋友,他们手拉手儿一同去放牧,我们也一起拉起手来听歌曲《让我们手拉手》。 2、师生一起拉起手聆听歌曲。 3、复听歌曲,随着歌曲自编动作表演。 (随机离开教室,结束活动) |
在律动的高潮中结束活动,让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就会产生对下节课的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