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页的例1及相应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的第1—2题。
教学设想:
如果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一节课中教学,知识点较多,不仅课时紧,而且学生也学得不扎实。为此本课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划分到两课时中教学。想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充分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并通过交流,对有关的发现加以整理和概括。让学生对长方体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后,再在下节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如果先让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以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面、棱、顶点的特点,学生在探究某一部分的特征时很容易受其它部分的干扰,影响探究的质量。为此,我把探究活动分成两个层次,先认识面,然后着重来探究面的特征,再认识棱、顶点,再探究棱、顶点的特征。这样有层次地安排,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空间,也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扎实建构长方体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以及它的直观图,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1、 充分认识直观图;
2、 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一个长方体,小组四人中有一个相对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每人一张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 谈话:我们在低年级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长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 提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出书上的图片,也可让生结合手中的实物回答。
3、 介绍: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板书:面),这也是一个面,摸一摸,数一数你的长方体,它有几个面?
(1)生操作,指名一位学生数给大家看一看。
(2)让学生把长方体正对自己摆好,有顺序地一起数: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板书:面 6个)
4、认识直观图
(1)(出示长方体模型)提问:从你的角度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让三个不同角度的学生回答。
(2)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出长方体的直观图。(出示长方体的直观图)
(3)观察: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直接看到的?还有3个面在哪儿?从中明确,因为有三个面看不见,所以用虚线画出来。
(4)辨析:上面是什么形状?右面呢?从中明确:由于透视,看上去是个平行四边形,实际上是一个长方形。
[设计意图:
1、从生活实物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2、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此在充分认识长方体“面”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从同一个角度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从而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的直观图。然后让学生观察直观图上“哪些面直接看得见,哪些面看不见,每个面的形状是什么”,以此加深对直观图的认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探究面的特征………………………………【全文请点击下载】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