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数学期末调研测试分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7-01 08:13:45

第五项解决问题。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能正确分析数量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已形成。存在问题:(1)计算能力较薄弱,有不少学生虽能正确列式,但计算错误;(2)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欠缺,有看不懂折线统计图,也就不能对统计图进行分析。(3)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不深刻,第4题有不少学生错误列式“ - -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1、教材删除了大数目的计算,但对口算、估算、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教学中每节课可以安排一两分钟的基本训练,像语文课堂中背古诗词一样,提高学生的口算、估算能力。

2、尽量少使用计算器,防止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退化。计算器的只使用在学习计算器、大数目的计算、探索规律等方面,其他计算尽量不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该口算的要口算,该用竖式计算的用竖式计算,该估算的要让学生估算。

3、加强学生根据数字特点与运算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训练。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第一层次,就是要求学生在老师帮助下,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正方形和 圆的面积,再算出圆的面积,有的教师认为这个过程,只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些,也就是圆的面积是半径的平方的3倍多一些,是为后面进一步推导圆面积服务的。其实教材这样安排目的不止这一点。五年级上学期学生在学习多边形面积前,教材安排了面积是多少的活动,活动分这样的几个层次:(1)分一分,数一数。让学生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块,再数一数包含多少个面积单位。(2)移一移,数一数。移动图形的一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再数出图形的面积。(3)数一数,算一算。在方格图中画出一个池塘,要求学生数出池塘面上整格的和不满格的各有多少,确定不满格按半格计算,再算出池塘面的面积。接着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方格图中树叶的面积。(4)估一估,算一算。要求学生采集几片树叶,先估出树叶的面积,再在方格纸上描出图形,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面积,接着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手掌的面积。这几个活动层次都要求学生在分、移、估的活动基础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各种图形的面积,说明数方格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最基础的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因为在数方格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受了面积概念的意义,变抽象的“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面积概念为具体的“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就是看它包含多少个面积单位。这样的活动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头脑中的面积表象,从而能加深理解面积概念。在推导圆面积公式前,安排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圆的面积,不只是让学生感受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圆的面积是什么,加深理解圆的面积的概念,从而能正确地区分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所以教材安排的数图形的活动,教师一定要带着学生去数,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特别是后进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圆的面积概念。不要认为学生已经学会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这一种高级方法,再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计算圆的面积是一种倒退。要充分认识到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是最基础的和最重要的方法。

2、让学生经历公式的形成过程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数学学习要经历“再创造”,数学学习不应该学习现成的数学,“学生应当通过再创造来学习数学,……这样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而且能保持较长久的记忆”。弗氏所说的“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传统的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教学主要是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公式的推导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新教材把公式的推导过程作为例题教学,就是要求学生经历公式的形成过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组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公式。这个过程应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而应用公式解决问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教师不能本末倒置,只重视学生套用公式去计算,而忽视公式的形成过程。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当把圆剪开拼成长方形后,教材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成同学进行交流”,学生操作是很重要的,但操作后没有理性的思考与交流,这样的操作是低层次的。通过交流,使学生沟通拼成的长方形与圆的联系,再借助这个联系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个过程既是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更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三)重视知识的应用

把各种知识置于实际情境中,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有用性,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用市场上的成品试卷进行机械的练习,把数学学死,而要创设一定应用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情境中灵活选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统计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外,还要培养学生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统计表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卷中第五项第4题是教材中的原题,从答题情况看,有些学生不会看图,不能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所以在统计教学中,要淡化画图的训练,加强识图的训练,培养学生用统计的眼光看待生活世界,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统计观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100%(1)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