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数学期末调研测试分析
第五项解决问题。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能正确分析数量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已形成。存在问题:(1)计算能力较薄弱,有不少学生虽能正确列式,但计算错误;(2)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欠缺,有看不懂折线统计图,也就不能对统计图进行分析。(3)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不深刻,第4题有不少学生错误列式“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1、教材删除了大数目的计算,但对口算、估算、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教学中每节课可以安排一两分钟的基本训练,像语文课堂中背古诗词一样,提高学生的口算、估算能力。
2、尽量少使用计算器,防止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退化。计算器的只使用在学习计算器、大数目的计算、探索规律等方面,其他计算尽量不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该口算的要口算,该用竖式计算的用竖式计算,该估算的要让学生估算。
3、加强学生根据数字特点与运算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训练。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第一层次,就是要求学生在老师帮助下,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正方形和
2、让学生经历公式的形成过程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数学学习要经历“再创造”,数学学习不应该学习现成的数学,“学生应当通过再创造来学习数学,……这样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而且能保持较长久的记忆”。弗氏所说的“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传统的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教学主要是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公式的推导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新教材把公式的推导过程作为例题教学,就是要求学生经历公式的形成过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组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公式。这个过程应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而应用公式解决问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教师不能本末倒置,只重视学生套用公式去计算,而忽视公式的形成过程。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当把圆剪开拼成长方形后,教材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成同学进行交流”,学生操作是很重要的,但操作后没有理性的思考与交流,这样的操作是低层次的。通过交流,使学生沟通拼成的长方形与圆的联系,再借助这个联系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个过程既是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更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三)重视知识的应用
把各种知识置于实际情境中,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有用性,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用市场上的成品试卷进行机械的练习,把数学学死,而要创设一定应用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情境中灵活选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统计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外,还要培养学生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统计表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卷中第五项第4题是教材中的原题,从答题情况看,有些学生不会看图,不能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所以在统计教学中,要淡化画图的训练,加强识图的训练,培养学生用统计的眼光看待生活世界,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统计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