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1.引入。
一开始就创设了“姚明一步能不能迈300厘米”的数学情境,这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因生活的需要而展开。通过创设趣味性悬念情境,从生活常见的问题入手,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顺畅拉开学生探索的序幕 2.建模。
为每个小组提供4根小棒:8cm、10cm、18cm、20cm,让学生从4根小棒中任意取3根,试着摆三角形。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索和发现。 这样组织建模,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发现:四根小棒通过不同的组合,在出现的四种情况中,有两种情况摆不成三角形,有两种情况能摆成三角形,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我抓住这一契机巧妙设疑:为什么这样的三根小棒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够摆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经历摆的过程直观的发现,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不能摆成三角形,只有大于第三根小棒时,才能摆成三角形,得出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从而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前两种情况中的三根小棒为什么摆不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3.练习。 “出示6组数据的小棒,让学生判断能否摆成三角形” 这一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判断后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并总结出:只要较小二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就成组成一个三角形。后面几道题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实际应用,并引导学生学会已知两边长度,如何确定第三边长度的范围。
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的尝试,用心去体会。在反复的实践中历练自己,弥补不足。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遗憾,才促使我们的教学逐渐走向成熟。我想,我的教学一定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