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乘法》教学分析
3.通过竖式两种写法的比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的笔算方法是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的难点。教学第81页的例题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估算获得乘积的大致范围,或通过其他能够理解的方法获得计算结果。
4.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等简单实际问题的解法。教学时,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第一,通过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引出倍的含义。第二,根据倍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把其中的一个数看作1份,看另一个数中有这样的几份,也就是把一个数按指定的每份数进行平均分,所以用除法计算。第三,鼓励学生根据对倍的含义的理解,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并在交流中明确: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5.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第一,要帮助学生弄清问题情境中的事理,以对事理的准确把握促进对数量关系的准确理解。第二,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收集的信息。第三,要多让学生说说从已有的信息中,还能想到些什么。第四,解答后要让学生适当解释每一步运算的实际意义。
三、对重要教学情境安排说明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感悟算法。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乘法口诀,能口算表内乘法。教材充分注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通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想、推理、建模、优化等数学活动,从而理解算理,获得算法。
教学进位的竖式计算,利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进位的原理和方法。第81页例题计算48×2,48个位上的8乘2得16,得数满十要向十位进1。教材考虑到学生在加法中有进位的经验,因此,鼓励他们先摆小棒算一算,把16根小棒里的10根捆成1捆,和40×2的8捆合起来是9捆,从中领会进位的原理。然后在竖式上处理进位问题,详细展开计算的步骤,突出16里的1个十正好和80的8个十对齐在十位上,显示了个位满十可以向十位进1。最后教学竖式的一般写法,进一步浓缩思维过程、连贯计算步骤,使竖式计算更便于操作。学生初学进位的乘法,经常会在进位时算错,教材示范了把个位向十位进的1记在十位上,既能体验进位,又能减少计算错误。另外,例题教学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想想做做”第1题发展到个位满二十向十位进2,第2题里还有个位满三十向十位进3,学生的进位能力在计算时逐步提高,最终形成概括的认识:个位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2.让学生联系已有的计算经验进行估算,发展估算意识。
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生活中有些实际问题往往不需要精确的结果,只要利用估算就能便捷地找到答案,这时的估算显得特别有价值。如第87页第5题,汽车的辆数69接近70,且比70小些,装配这些汽车用的车轮个数应该比70×4的积280少一些,所以有280个轮子够了。像这样解题,不需要计算69×4,显然估算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策略,比笔算省力、省时。还有第89页第4、5题,第91页第3题等,能让学生体会日常生活确实经常应用乘法估算,是培养估算意识的好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