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乘法》教学分析
3.让学生经历逐步抽象的过程,建立“倍”的概念,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第77页的例题实际应用“倍”的概念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把“柳树棵数是杨树的3倍”转化成“柳树有3个5棵”是解题的关键。摆学具能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在摆出5根小棒表示5棵杨树以后,要想一想表示柳树的小棒应该怎样摆。只有把表示柳树的小棒摆成3个5根,才是准确地表达了柳树棵数是杨树的3倍,才能看出柳树有3个5棵,从而激活乘法概念,用3×5或5×3计算柳树的棵数。
例题后的“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先摆学具,再列式计算。通过摆学具体会3个○的4倍、5个□的2倍的含义,进一步体会数量关系和计算方法。这样,解答第2~5题就能直接用乘法计算了。教学这些题,要让学生分析题目里关于倍的那个已知条件,把“是几倍”转化成“几个几”,对自己列出的算式作合理的解释。
4.改革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教学。
现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是:进入情境收集、整理信息—学生凭已有经验独立解题—反思解题过程提炼思路。要把解题的步骤与方法作为对象,在再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思路。如第82页例题,在解答以后可以让学生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这道题分几步解答的?先算了什么?为什么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是利用哪两个条件计算的?这样,学生就初步认识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体验了解题的思路,感受了第一步计算的重要。再如第87页例题,解答以后还可以讨论上面的那几个问题,让学生知道第一步计算有时利用题目的前两个条件,有时利用题目的后两个条件。又如第87页“试一试”,有的学生会说:第一天吃了9个,第二天吃了12个,就知道两天一共吃了21个。有的学生会说: 求还剩几个,先算吃了多少个。有的学生会说: 原来有42个,第一天吃了9个,还剩33个;第二天吃了12个,还剩21个。在交流中,体会了解题思路的多样性。总之,组织学生围绕刚才是怎样理解题意的、自己是怎样想的,进行交流、反思、评价,从而体会整理信息不是罗列条件和问题,还要发现条件之间的联系,研究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要从中再生出新的、有用的信息,就是教学期望的思路
四、对课本主要例题、课内练习及课外作业的选用建议
第69页例题中3头大象运木材,每头运20根,用图画呈现的实际问题能很清楚地显示出求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就是求3个20是多少,并引起学生对乘法的回忆。在列出算式20×3以后,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又能让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算法,或是把3个20连加得到60,或是从6堆直观判断一共运了60根,也会有学生通过2个十乘3得6个十来计算,或从2×3=6类推出20×3=60。教材预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快说出一共运了60根,但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并不清楚自己是怎样算的。所以,组织学生交流算法,一方面使学生仔细地想一想自己的算法,另一方面使全体学生都能理解后两种算法。因为后两种思考对继续学习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