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小耳朵》(第一课《耳朵的故事》第一课时)
(教师给模仿得好的同学戴上小鸟头饰)。
范唱: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边听边随音乐动一动。
听唱:教师弹琴,学生跟琴演唱。
接龙:教师伴奏、师生、琴与生、生生接龙。
演唱:跟录音自信、大胆有感情地演唱。
4、编创与活动。
①学生自由创编动作。
②学生自由创编歌词。
a、学生根据“小精灵”的提示,自由创编歌词。
b、播放歌曲伴奏音乐,学生戴头饰边唱边模仿动物的动作。
c、学生分组准备、创编歌词,再分组表演,互相评价。
d、播放歌曲伴奏音乐,师生集体表演。
5、小结:播放歌曲录音学生边唱歌曲边做动作出教室。
(四)、其他选择
在教歌和歌表演时,可设计“邀请”、“动物联谊”等游戏,鼓励学生大胆扮演自已喜爱的动物进行律动和歌表演。
(金薇 供稿)
四、教学反思
《小青蛙找家》
(第四课《小青蛙找家》第一课时)
一、教材说明
本课以歌曲《小青蛙找家》为情景主题和中心内容,以学生能学会歌曲,并进行音乐戏剧表演为目标,本课的第二个版面,画了三幅彩图,描述了小青蛙找家的简单情节变化,提示了表演的基本人物及大致表演的内容,为学生进行音乐戏剧表演提供了思路。本课的学习领域以“音乐表现”为主。
二、教学创意
本课以模仿小动物的样子来导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许多充满儿童情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参与,而且是高高兴兴地参与,在玩乐中来学习歌曲,享受欢快的歌曲旋律所带来的快乐。
三、课例举隅
参考教案
教学笔记
(一)、教学目标
·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小青蛙找家》,模仿小青蛙的动作准确地与音乐在一起开始和结束。
·能在音乐戏剧表演《小青蛙找家》中担当一个角色,边唱边进行表演,引导学生编词演唱,提高学生编唱表演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磁带、头饰。
(三)、教学过程
1、激趣活动
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们都喜欢哪些小动物呢?那你能模仿他们的样子吗?
2、感受模仿(分散难点)
导言:同学们可爱的样子吸引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瞧!小青蛙怎样呢?它想考考大家,它敲一段节奏后,你们能用青蛙的叫声模仿吗?
模仿:学生先用小青蛙的叫声模仿“小青蛙”弹出的节奏,再用小狗、小鸭的叫声模仿。
3、玩游戏
导言:我们大家一起来玩个“开心列车”的游戏吧,老师开着“开心列车”来到一位同学的面前拍节奏,这位同学模仿对了,就可以来坐“开心列车”。(播放背景音乐《小青蛙找家》音乐旋律。)
游戏:师生进行“开心列车”游戏,生生进行游戏。
4、学习新歌
感受: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
念词:教师有节奏的范读歌词,学生有工奏的学读歌词。
试唱:学生随歌曲试着唱一唱。
演唱:当你找不着家的时候,心里怎样想?再来唱一唱(有感情地演唱)。
5、创作表演
表演:分析小青蛙找到家后的心情变化,生随音乐自由表演歌曲《小青蛙找家》。
创编:分小组讨论,怎样编词表演小狗、小鸭、小猫、小鸡找家。
学戴头饰,分小组轮流表演,相互评价,相互学习。
6、总结
·唱着歌儿走出教室。
(四)、其他选择
·本课还可采用图片导入或故事导入的形式,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小青蛙找家的情景当中。
·在本课结束时,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如果我迷了路,我该怎么办?
(金薇 供稿)
四、教学反思
《爷爷、爸爸和我》
(第四课《小青蛙找家》第二课时)
一、教材说明
律动表演《爷爷、爸爸和我》这一课采用了极具生活化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容易接受,易于模仿,其生动活泼的表演活动,旨在学生感受到×—、×、×三种节奏的不同长短,初步体验到不同节奏的表现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表演能力。本课的学习领域以“音乐表现”为主。
二、教学创意
本课可以围绕同学们身边的极为熟悉的人物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熟悉的情境中轻松的表演,突出人文主题,注重情感体验。在教学中,通过聆听、模仿、听唱让学生不知不觉学会歌曲,不必专门教唱,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求导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三、课例举隅
参考教案
教学笔记
(一)、教学目标
1、在律动表演《爷爷、爸爸和我》中,能配合音乐模仿在生活中看到的或体验到的爷爷、爸爸和小朋友的走路姿态及神态,体验×—、×、×三种节奏的不同长路。
2、在音乐律动表演活动中能与其他同学协调配合,并体验到与他人合作表演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歌曲范唱及伴唱磁带、录音机、电子琴。
(三)、教学过程
1、音乐问好
师生互唱问好歌。
2、开心律动
学生随歌曲《小青蛙找家》的音乐旋律边唱边自由律动。
3、情境体验
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家中有哪些成员?”“各有什么特点?”“学一学爷爷、爸爸和自己走路的样子”。
4、感受模仿
感受:播放歌曲《爷爷、爸爸和我》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模仿:学生听歌曲模仿爷爷、爸爸和我走路的样子(播放歌曲《爷爷、爸爸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