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小耳朵》(第一课《耳朵的故事》第一课时)
三、课例举隅
参考教案
教学笔记
(一)、教学目标
·体验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用清晰的咬字、吐字演唱歌曲《快快跑》。
·在玩玩乐乐中随音乐即兴表演。
(二)、教学准备
·歌曲的范唱及伴唱音响
·欣赏导入的有关课件
(三)、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
·欣赏感知:马儿奔腾的场面。
·即兴表现:学生随着奔腾的场面自由地表现。
2、感受乐曲
·聆听:播放歌曲《快快跑》的录音伴唱,教师随乐而舞,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交流听赏后的心情。
3、学唱歌曲
·播放歌曲 :随乐哼唱。
·熟悉歌词:教师带领学生按曲调的节奏将歌词朗诵几遍(形式多样,避免枯燥)。
·随乐学唱:教师引导学生用轻巧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4、巩固歌曲
·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并鼓励学生即兴表演,动作不讲究一致。
5、评价小结
·学生互评:学生就演唱的情绪以及咬字吐字的敏捷清晰程度进行评价。
·教师小结:对学生的成绩加以肯定,不足的提出建议。
(四)、其他选择
也可以组织学生欣赏少儿舞蹈中的马儿奔跑的场面来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郑清蓉 供稿)
四、教学反思
《骑竹马》
(第十课《快快跑》第二课时)
一、教材说明
《骑竹马》曲调活泼、欢快,充满童趣,刻画了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在玩骑竹马游戏中的自豪与喜悦,表现了儿童骑竹马时的愉快心情。节奏明快跳跃,曲调活泼流畅,表现了儿童在“骑竹马”时的浓厚兴趣,充满了儿童的生活趣味。教学重点是用简单的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情景,教学难点是用乐器为乐曲伴奏,并表演出情境。本课的学习领域以“综合性艺术表演”为主。
二、教学创意
充分利用学生对“骑竹马”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学做骑马的动作,在感受乐曲的旋律的过程中合着节奏做动作,通过“感受乐曲——表现乐曲”来展开教学。
三、课例举隅
参考教案
教学笔记
(一)、教学目标
·感受乐曲的活泼流畅。
·用简单的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
·能选用打击乐为钢琴独奏曲《骑竹马》即兴伴奏,并从中享受到骑竹马的乐趣。
·在参与集体舞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协调配合。
(二)、教学准备
·几根一米左右长的竹竿,双响筒,串铃。
·钢琴独奏曲《骑竹马》,《快快跑》集体舞音乐。
(三)、教学过程
1、看图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鼓励学生学一学。
2、听曲律动
讨论方法:引导孩子们双腿分开跨在“竹马”两侧。左手握住“竹马”头,右手食指代“马鞭”,随着音乐的节奏,边听音乐边用“跑马步”律动。偶尔还可以跨过一些小障碍物,通过身体的运动对音乐作出反应。
3、引导模仿
·声音模仿:引导学生随乐曲模仿马蹄声,只要是近似马蹄声或马铃声的声音都应肯定。
·模仿伴奏:引导孩子们选配双响筒,串铃等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并联想骑竹马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的情境。
4、学跳集体舞
·学习舞步:跑马步、骑马步。
·即兴律动:引导学生听歌曲按词配上相应的身体动作,模仿骑马的神态和动作。
·设计表演集体舞:师生共同讨论设计集体舞,也可分组编排舞蹈动作。
5、评价反思
教师评价:对学生能否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来表现音乐情景,以及在参与集体舞的活动中能否与他人协调配合。
学生自评:小结本节课的感受、收获。
(四)、其他选择
可在引导学生为乐曲伴奏时,同时另一些学生合着节拍做简单的律动。
(郑清蓉 供稿)
四、教学反思
五、 相关研究课题:
如何面向全体进行艺术表现
《咚咚,哒哒》
(第十一课《咚咚、哒哒》第一课时)
一、教材说明
以“咚咚,哒哒”为情境主题的这一课,以一个小学一年级儿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学校的生活,意在让学生对鼓号的声音感到好奇和有趣,激发学生对打击乐器的学习兴趣。本课主要通过学一学、敲一敲的模仿活动来认识打击乐器大鼓、小鼓及队号和演奏简单的二声部少先队鼓号曲,进行文化传承。教学重点是模仿少先队鼓号队,教学难点是准确把握少先队鼓号曲的节奏和二声部演奏。本课的学习领域以“音乐实践”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