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体会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渗透通过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正确读、写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样简单的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并能比较准确的进行描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简单介绍斜线涂色法。
2、学具准备情况。
3、师生交流,拉近距离并激励学生。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分数
师:亮亮和晶晶在过生日的时候遇到了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一起去瞧瞧。谁能帮他们把东西分一分?
(展示情境图:四个苹果、两瓶饮料和一个蛋糕)
生:四个苹果,每人2个;两瓶饮料,每人1个。
师:每人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这种分法叫什么?
生: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1、蛋糕的1/2
师:蛋糕能不能平均分?怎么分?
生:能。从中间分。
(动画演示分的过程)
师:现在每人能分得蛋糕的多少?
生:一半。
(引出表示一半的数——分数,并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一半就是2份中的1份(同步演示分数的书写,分数线、分母、分子,并学会读法)。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1/2,另一份呢?
生:也是这个蛋糕的1/2。
总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蛋糕的1/2。
(两到三名同学比较准确的复述后,板书: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问:它指的谁?
生:蛋糕。
(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加深理解,加强语言描述的能力)
简析:本环节的情景创设可谓毫无新意,但却实用。经历了一场数的变化:2——1—一半(1/2)。在这重点放在两处:一是“蛋糕的1/2怎么来”的即1/2意义的理解上。为此不仅要用多媒体演示平均分的过程,也要用手势语言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二是语言描述上。真正的理解就是内化为语言。
2、长方形的1/2
(1)动手折出长方形的1/2
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折的情况,并检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学生上台展示,交流各种不同折法
结论:对折的目的就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涂色的部分是长方形的1/2,不涂色部分也是长方形的1/2。
(3)用平均分说一说长方形的1/2
生: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两三位学生说完后,同位互说)
(4)探究: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
总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反馈练习:
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在( )里打“√”
简析:本环节,经历由物体到图形的转变。通过动手操作,语言描述过程,理解平均分,深化1/2的认识。
3、长方形的1/3
师:能不能用1/2表示?应该用什么分数表示?为什么?说一说长方形的1/3怎么来的。
简析:本环节由1/2深化到1/3,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同时锻炼学生能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长方形的1/3。
4、不同图形的1/4
师:猜一猜这是几分之一。
师:这些图形形状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4表示?
总结:不同的图形能用同样的分数表示。
简析:本环节是以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分数。
5、几分之一
让学生折出心中的几分之一,并说一说怎么来的。
简析:本环节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图形折不同的分数,是检验与收获的阶段。以上五个环节,一层一层的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重点放在1/2的理解上。
三、认识几分之几及各部分的名称
师:张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分数,大家猜一猜。(由1/7到3/7变化)
师:大家都名字,那么分数也有自己的名字。(介绍分数线、分母和分子,并说一说以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简析:由几分之一过度到几分之几的认识,能正确的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四、巩固练习
1、课本自主练习第一题。
2、估一估,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
师:估计一下,这些图像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课件展示)
师:猜一猜,这里面哪个分数最大,哪个分数最小。
简析:培养学生估计的能力。检验学生对分数认识的程度。学生能进行比较的前提是对分数的意义有了很深的理解,所以这道题可以看做对学习效果的检验。渗透一定分数的比较,但不作统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