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从不同方向看 教案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9-16 09:38:43

 教材分析

  《从不同方向看》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我们生活在图形世界中,准确地说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因此,新教材一改老教材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的知识体系,第一章就采用身边的几何体——丰富的图形世界入手来研究图形.这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景中,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发展直觉思维和空间观念,逐渐形成自己对空间和图形的认识.

  学生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只有两个月的差异,但老教材却有让他们无法适应的巨大变化,而新教材则注意了学生的年龄特征,修改了学生不喜欢的“字母游戏”,采用他们更乐意参与的活动、游戏等形式,给他们空间和时间,给他们释放表演欲望、展现青春活力的舞台.因此,新教材这种“在玩中学”更适合他们.

  七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已有了一定的观察、鉴别、分析能力,他们已能将简单的物体抽象成简单的几何图形,能根据直觉用笔画出自己的感觉,而且他们更乐意用自己的方式来研究世界,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嘴表达,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因此,教师要百般珍惜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每一个变化,调动一切积极性,尊重每一个观点,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和引导.

  设计理念

  1.能利用新课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以教材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和价值追求.

  2.抛弃旧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创设多种生活中的数学情景,引导课堂实践,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集体评价和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有效地组织教学.

  3.充分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课堂导入所用的诗和结尾的评价都是点睛之笔;充分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力求在课堂中体现艺术性和人本主义思想,以期达到课程目标中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求.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从而了解为什么要从不同方向看,并发展空间思维.

  2.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3.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培养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的能力.

  4.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从观察几何体拓展到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进行人文教育.

  教学重点:经历活动过程,加强与他人交流,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画立方体及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教学目标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多元化的目标和价值追求.按《数学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把教材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这是对新课程的正确理解.】

  教具准备

  1.投影片,录像.

  2.水壶、杯子、乒乓球.

  3.圆柱、长方体各两个,正方体、四棱锥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谁知道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欧阳彪: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多美的山,多美的诗!(打出投影1:诗与画.)诗情画意来自作者苏东坡从多个角度对庐山的仔细观察.从哪些角度呢?

  金超: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在山中看.

  师:不愧是语文课代表,回答得非常好!可能有些同学会纳闷,今天老师上数学课怎么会念起古诗来?其实,苏东坡通过作这首诗,教给了我们观察祖国大好山河的方法:从多个角度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庐山奇妙、壮观的美丽景色.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从不同方向看》.看什么呢?看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和数学中熟悉的简单几何体.下面

  同学们能否通过观察和抽象思维来回答问题?(打出投影2.)

  【跨越学科界限,让苏东坡的一首《题西林壁》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再从诗歌中提炼出隐含的教学知识.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中的“美”.】

  师:看投影片,请指出下列各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

  1  桌上放着一个茶壶,四位同学从各自的方向进行观察.

[1] [2] [3] [4]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