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小耳朵》(第一课《耳朵的故事》第一课时)
4、评价
师评: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在活动中的表现状况以及学习效果等方面作简要小结。
互评:学生之间就在学习中的精神面貌和律动时的韵律感以及在创造活动中的积极表现等方面互相评价,提出建议。
自评:小结学习本课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收获。
(四)其他选择
1、教师可在学生学会演唱歌曲后,安排学生欣赏同类进行曲风格的歌曲,以拓展视野,如《小号手之歌》等。
2、若受条件限制,本课也可以听唱并模仿为主,设计为谈话引入——感受体验——实践表现——评价小结等教学环节展开教学。
(刘锦红 供稿)
四、教学反思
五、相关研究课题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唱呀,跳呀》
(第十二课《螃蟹歌》第一课时)
一、教材说明
本课时安排学唱《螃蟹歌》和音乐戏剧表演,意在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性思维。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他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主要通过各种律动和戏剧性的表演,感受螃蟹的体态、动作和生活习性,创造性地设计、表演螃蟹与小鸭、小青蛙等小动物之间的故事。教学重点是主动有趣地演《螃蟹歌》,创造性地设计并进行音乐戏剧表演,教学难点是把握歌曲旋律看准及运用方言演唱歌曲。本课的学习领域以“综合性表演”为主。
二、教学创意
本课教学以歌曲中螃蟹与鹭鸶之间的故事情节为主线,来开展多种艺术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学中借助图片、课件、实物、音乐、文字等媒体创设故事情境。通过参与演唱、律动、表演等活动,感受螃蟹的体态、动作和生活习性,并创造性地设计和表演故事,体验参与表演的乐趣,积累感性经验。本课可设计模仿——探究——表现——创造——评价等环节来展开教学。
三、课例举隅
参考教案
教学笔记
(一)教学目标
·体验歌曲诙谐活泼的情绪,感受四川的方言特色,体验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
·能用明亮的声音生动有趣地演唱歌曲《螃蟹歌》,创造性地编、演螃蟹与其他小动物之间的简单故事。
·能主动大方参与表演,从中体验参与表演的乐趣,并乐于与他人合作。
(二)教学准备
·歌曲范唱及伴唱音响,螃蟹、小鸡、小鸭、小青蛙等动物的头饰及CAI课件或图片,几只活的螃蟹,水盆。
·收集有关描述螃蟹的儿歌等作品。
(三)教学过程
1、模仿
欣赏:学生自由选小鸡、小鸭、小青蛙、小螃蟹等动物的头饰,播放CAI课件或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小动物们的动作,并互相交流自己的认识。
模仿:对照课件或图片中小动物的动作,学生起立,做各种小动物的动作,互相学一学、比一比,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
(重点引导学生去模仿螃蟹的动作)
2、探究
观察:出示螃蟹(装在盆里),学生分成小组,仔细观察螃蟹的形状、行走的动态。
交流:谈谈观察到了什么,互相讨论后小结,说说所观察到的螃蟹的特点,也可念念自己收集的描述螃蟹的儿歌。如:小螃蟹、八只脚,扛着钳刀横着跑,眼睛竖起四处瞧,嘴巴还在吹口哨,吹什么?听不到,只见满嘴白泡泡。
小结:螃蟹喜欢生长在有水的地方,在我们枝江,许多小河、小溪滩就有螃蟹,它们的队伍庞大,生存的本领很强,因为它们有一对大夹子,因此人们就写了一首关于螃蟹的歌,下面我们就来听一首四川民歌《螃蟹歌》。
3、表现
听赏:播放歌曲录音范唱,学生欣赏歌曲,互相交流听了歌曲后的感觉。
模仿:学生尝试把听到的有趣的词哼唱出来,出示字卡:歌guo,只zi,脚juo,个guo,壳kuo,河huo。
哼唱:听老师范唱后,跟录音模仿哼唱,感受歌曲的情绪。
讨论:这首歌曲的歌词是富有四川地方方言的特点,我们听着觉得很有趣,那么你哼了以后觉得情绪如何?边听音乐边讨论,分角色默唱,并得出结论(活泼、诙谐)
演唱:跟范唱音乐反复演唱,采取分组唱、男女生接唱、师生分段接唱等方式演唱,在演唱中体现诙谐活泼的情绪,把握音准及咬字的准确。
律动:一边演唱歌曲一边按节奏律动,模仿螃蟹走路。
4、创造
讨论: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组讨论如何根据歌曲中的故事情节表演《螃蟹歌》,以小组为单位,创编音乐戏剧。
(提示学生不要只表演螃蟹与鹭鸶的故事,还可设计螃蟹与其他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进行表演,充分发挥学生想像和创造力)
展演:各小组依次表演,比一比,看哪一组创编的动作和情节更有趣、更吸引人。
5、评价
师评:就歌曲的风格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态、效果等方面作简要小结,并建议学生课外继续排演更有趣的故事。
互评:学生之间就同学在活动中的表现和与他人合作的态度等方面互相交流学习或提建议等。
自评:说说自己参与表演的感受或其他收获。
(四)其他选择
本课教学还可设计课题导入(以欣赏动画片中一片断引入)——探究模仿(观察螃蟹并学一学它走路)——实践表现(学唱歌曲)——创造拓展(为歌曲伴奏,创编舞蹈或律动)——评价小结等环节展开教学。
(刘锦红 供稿)
四、教学反思
五、相关研究课题
新课程下音乐课的情境教学——一年级情境教学途径探索
《唱呀,跳呀》
(第十二课《螃蟹歌》第二课时)
一、教材说明
本课内容安排律动表演《唱呀,跳呀》,是以内蒙古民歌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念白,做拍手、跺脚的律动,意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并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体验律动带来的手脚协调活动的快乐。主要通过学生随乐律动中的念白、拍手、跺脚等活动,把握上、下、左、右的方向,培养动作的协调能力,教学重点是喜欢随乐快乐地进行律动表演《唱呀,跳呀》,教学难点是准确把握律动音乐节奏,有节奏地律动。本课的学习领域以“综合性表演”为主。
二、教学创意
本课教学围绕以发展学生身体动作协调性开展多种艺术活动,在活泼欢快的气氛中学习,教学中借助音乐、图像、文字等媒体创设学习环境。通过参与哼唱、律动、演奏、游戏等活动,积累大胆表现和与他人合作的经验。设计情境导入——感知体验——表现创造——评价反思等环节来展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