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2011届高三数学教学工作指导意见
5、立体几何题:本题考查空间线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断与证明,考查体积的计算及二面角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运算能力。文科解答题19题与理科解答题18题真实的体现了文理科对立体几何的不同要求。理科第三小题,仍然体现体现了一题两做的思路,当然如果建系,这道题还是比较好做。文科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确定四面体的高很关键,中等水平的考生第三小题丢分的比较多。
6、函数题:本题考查导数的运算,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的方法,考查综合应用导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科出的很常规,但考生在第二小题上没有考虑到利用第一小题的结论容易丢分。文科的函数题是作为倒数第二题呈现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利用导数来研究单调性或极值,利用导数为0得可能的极值点,但是在求极值点的过程中容易忽视有两个极值点,另外列表时还需注意定义域。
7、解析几何:进一步明确降低解析几何知识点考查的强度与难度,利用简单的直线方程、椭圆方程的考查,体现通性通法的价值观,引导常规教学“抓基础摒尖端”。本题考查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一般方程,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等基础知识;考查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数形结合及综合运算能力。今年文理科解析几何题都明显降低了运算量,理科考生最后一小题多半是用韦达定理做的,但理科19的第三问的结果是“不存在”,多少出乎考生的意料之外。不少文科考生对第二小题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做,因此得分不高。
8、数列题:理科中等水平以上的考生大部分能得到分,对充要条件中必要性的证明很简单,但是对充分性的证明不少考生用了数学归纳法,在数列的递推公式变形上有问题导致失分,相当一部分考生还是做不了此题的充分性的证明。文科数列题本题考查等比列的基本知识,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和等基本方法,考察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推理论证能力。文科数列题第一小题对于数列与几何图形相结合的问题,通常利用几何知识,并结合图形,得出关于数列相邻项
二、在2011届的高考复习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1、复习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扎实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要通过对最基础知识的适时、适度变式训练,达到巩固加深的目的。教师要认真研读高考考试标准,明确“考什么,怎么考,考多难”,考试标准上对于高考所要考查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能力,题型比例和题量都有明确的说明,甚至对题目的能力要求,做题目用多少时间都有说明。教师只有熟悉考试标准,复习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2、复习过程中,要加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强化,多进行变式训练。尤其要进一步强化换元思想、方程组思想、归纳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强化探索性思维训练。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为核心,注重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考试常识和艺术的渗透。立足基础,突出通法,揭示知识发生、发展和深化过程,充分展示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从中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通过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归纳解题方法、技巧、规律和思想方法,促进由知识向能力转化,实现自我完善,争取收到做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效果。使整个复习过程成为锤炼学生思维习惯,提高数学素质,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的过程。
3、复习过程中,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去审题、分析、思考,减少教师的包办代替。尤其是思维含量高、运算复杂程度大的题目,如分类讨论问题,归纳推理问题,探索性问题,解方程组问题等。
4、复习过程中,对典型性的题型、规律性的方法,必须研究透彻、熟练掌握。教师要熟悉和研究近几年新高考试题,掌握高考试题的结构与特征,明确哪些内容在近几年的考题中已经出现,那些还从未涉及过,哪些知识点常考常新,逐一排查找出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充分利用图像、表格、框图,使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知识网络,使之变成清晰的几条线,而不是模糊的一大片。对概念、定义、公式、定理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牢固记忆,融会贯通,熟练提取,力求做到提起一根线带起一大片。
三、一轮复习的教学要求
一轮复习的教学任务决定了如下八个方面的教学要求。
第一、不遗漏一个知识点。
(1)准确把握考纲要求,熟知教材及考纲规定的所有知识点。
(2)准确把握本单元知识的上限和下限。
(3)准确了解学生:①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点;②尚未掌握哪些知识点;③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对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全力以赴,使之理解、记忆、掌握。
(5)有计划、有节奏的使用自学(读课本)、讲授、练习、讲评、单元测试等方法,在确保突破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覆盖本单元所有的知识点。
(6)切实抓好单元过关。
第二、坚决记住所有需记忆的知识。
(1)师生明确哪些知识必须记忆,既不能扩大记忆范围——超纲;也不能缩小记忆范围——漏题。
(2)把必须记忆的知识从教材中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