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2011届高三数学教学工作指导意见
(一)重视三个研究,抓好复习的导向性
为有效地提高高三数学复习质量,教师必须重视三个研究,即研究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高考试题、学生的认知结构。
1、认真研究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明确复习的目标与任务
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是高三复习指导性文件,对考试的性质、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考试的形式和试卷结构都作出了具体的说明,另外又给出题型示例。对考试的知识点给出了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要求,对“了解”层次的,学生只需认清概念,练习基本题;对“理解”层次的,学生要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以训练中档题为主;对“掌握”层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的要点,还要掌握知识的应用,练习题的配置要逐步到位。对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考查的方式以及命题思路等都有具体的安排,只要教师作认真的研究,对于指导学生备考,一定目标明确,少走弯路。
2、认真研究高考试题,瞄准复习方向
高考的指导思想是: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见高考试题的导向性是不言而喻的。研究课改省的高考试题,特别是09、10两年安徽卷是我们高三教师必须做的事情,通过研究就会发现哪些是高考的常考内容、哪些是高考的重点内容、热点内容,对每个知识点考查的深度,常以什么题型出现,哪些知识点进行综合等等,高考的命题原则是“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教师应心中有数,复习时就会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
3、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把握复习的层次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教师应了如指掌,学生对将要复习的数学知识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心中有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我们复习的起点,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决定复习层次的主要因素。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知识的增长点,切实有效地搞好复习工作,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学会用数学知识去探索新的数学问题。
(二)突出知识结构,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基础是能力之本、成功之母
要提醒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识积累、梳理的过程,教学复习中首先要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注意各部分知识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理清脉络,抓住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在总复习中要充分重视主干知识的支撑作用,如必修课中仍以函数、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圆锥曲线和直线与平面等为重点。通过抓主干知识,带动基础,促进全面,而抓好基础,搞好落实,是提高能力的保障,因此抓基础是我们复习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因此,平时学习要注意不能把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死记硬背”等同起来,没有 “双基”,“能力”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些问题也反映出当前中学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重解题,轻概念;重教辅,轻教材;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从今年包括近几年的试卷统计情况来看,许多不重视“双基”的考生,很难取得高分。经过前几年“轰轰烈烈”的高考改革尝试后,高考命题逐渐趋于理性化、人性化,探索在形式与内容的改革创新和相对稳定之间寻找平衡点,多数试题考查数学的基础知识和通性通法。
一轮复习课不是新授课,绝不能简单重复。但由于学生对基础年级学过的知识的遗忘,一轮复习还不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时候,因此,一轮复习也绝不能盲目拔高。高三年级以复习课为主,“满堂灌”不可取,而过多地时间只让学生进行自我练习,又忽略了教师的示范和纠错作用也是错误的。因此,根据自己学校和个人的实际,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落实数学基础知识和方法,使学生形成扎实的基本技能。
(三)起点低,定位准
首先教师要端正心态,找准学生的位置,一轮复习开始时不要过分拓展,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从高考来看,中低档题的比例大约占到70-80%左右,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防止盲目攀高、拔苗助长。
其次各校一定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找准“实际目标”,比对“理想目标”,找出“两目标的结合点”,定出“高考目标”。其次,要定好“一轮”的复习目标,目标一定要详尽、具体、合理且便于实施;只要你的目标贴近学生,贴近实际,那么你的教学就会有的放矢,就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建议在一轮复习中,按照模块进行复习。成套的复习资料都有它的优点、缺点,针对一轮复习资料多、乱、杂的问题,各学校教师要编印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讲义配合复习,博众家之长。对每一知识块,可以分以下六个环节组织复习,即“基础知识再现”、“高考试题展现”、“典型例题剖析”、“解题规律总结”、“跟踪训练提高”、“自我检测反馈”。在“基础知识再现”环节中,既要展现基本知识,还要展现基本题目,并尽可能地构建出知识体系;在“高考试题展现”环节中,要把近三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与本知识点有关的题目全部展现,以让学生对高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典型例题剖析”环节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暴露思维的障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在“解题规律总结”环节中,尤其要重视通性通法;在“跟踪训练提高”、“自我检测反馈”这两个环节中,要选择那些有思想的题目,传统的经典题目也要尽可能地选择进去。同时,受时间的约束,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配一本带有例题分析,可供学生阅读的参考资料,有效的进行分层指导。
建议实施“学案导学导练”,先学后教,要明确讲的目的,要把握住讲的时机,要遵循“三讲三不讲”(讲重点、难点,讲规律、拓展,讲易错、易漏、易混点。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偏题、怪题不讲),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坚决克服那些没有意义的训练,如课堂上教师把题目讲到接近最后一步了,这时让学生把结果算出来,这就是没有意义的假训练;再譬如,让学生反复做一些学生已经掌握了的题目,这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假训练。
最后,要做好知识定位,比如说圆锥曲线部分在近几年高考中,一般考查的题型有1道客观题和1道解答题,难度易、中、难三档都有,客观题多以考查圆锥曲线的概念和性质等为主,而解答题多以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或以向量为题设研究圆锥曲线的方程和几何性质等为主。只有把上面三者的位定好、定准,才能把握好高考的方向,那么高三的复习教学才会真正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