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1_3单元教案及反思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  来源:教育文稿  发布时间:2009-02-25 12:42:31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
指名一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装了3/4桶水是什么意思?”使学生明白,装了3/4桶水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水桶体积的3/4,即水的体积是24×3/4立方分米。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可以直接计算,也可以用方程来解。
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
第(1)题,引导学生从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入手,由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 当底面积相等时,高和体积成正比例。
第(2)题,启发学生根据第(1)题的结论进行解答。
5做练习
读题后,教师提问:
“两个圆柱的底面半径相等说明了什么?”
“要求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比第一个多多少,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启发学生仿照上题,先求出第二个圆柱的体积,再求出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比第一个多多少立方厘米。
三、选做题
1练习
教师拿出圆柱钢管教具,通过对教具的观察,使学生明确钢管的体积是大圆柱的体积减去中间一个小圆柱的体积后剩下的体积。 即钢管体积=大圆柱的体积-小圆柱的体积
2练习
这道题是有关体积计算的应用题,要先求出圆柱形粮囤的容积后,再计算其他问题就比较简便。
3思考题
演示铁块在水中,在容器外用红色标出水线,铁块取出后,再用红色 标出水线,把水面下降后所减少的这部分圆柱形水柱体积标示出来。
使学生知道铁块的体积等于它完全浸入水里后所排开水的体积,那么,只要求出铁块从圆柱容器中的水里取出后,水面下降后所减少的这部分圆柱形水柱的体积,就是铁块的体积。
课后反思:

课题六:圆锥的认识
教学目的:知道圆锥的空间形体特征;认识圆锥的底面、高的含义和测量方法;会测量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受到科学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圆锥体铅锤实物;玻璃漏斗实物;铁皮漏斗实物;圆锥体模木制型;圆锥体纸模型;细沙;三角板;石膏粉。有关估算圆锥体粮堆重量的方法资料。大意是,因为不同品种的粮食堆成圆锥体所得到的形状是相似的,所以地面周长一定的粮堆就有一定的重量。可以根据粮堆的地面周长,测算出粮食的重量。
教学过程
1.感受圆锥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 目标:认识近似圆锥实物和模型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示出圆锥体铅锤实物、圆锥型漏斗实物。指出这是圆锥体实物。
同学们能指出生活中的圆锥体吗?
学生结论:圆锥体东西好像不多,只有铅锤,漏斗,沙堆,铅笔尖等。 补充:煤堆;粮堆;帐篷;削好了的铅笔尖;金字塔像,但不是圆锥;圆锥形凹槽。
2.学习圆锥体各部分的名称。 目标:知道圆锥体各个部分的名称,感知各部分的特点和具象。
①演示圆锥体立体图,表示底面、底面圆心、底面半径、底面周长、底面直径、高、顶点,同时标出字母。教学生读出字母音。标出了各部分名称的立体图缓慢多方向旋转,展示高、直径的空间位置。
②学生观察、触摸圆锥体模型,感受圆锥体有几个面。学生指出侧面、底面、高、顶点、底面圆心。
③拆开圆柱体纸模型,认识圆锥体侧面是扇形,讨论高在展开图中的位置(无位置),明确半径不是高。
3.认识圆锥体各种视图。 目标:认识圆锥体的各种二维图形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①演示圆锥体上下翻转过程,突出正视图和由下往上看到的视图。
②演示正三角形绕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的轨迹是一个圆锥体。绕另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的轨迹也是一个圆锥体。分别指出底面半径和高。
③从煤堆、帐篷、铅笔尖圆锥部分抽象出圆锥立体图。标出底面、高、顶点、底面直径、圆心。
④学生画圆锥体立体图
4.测量圆锥体的底面半径和高。 目标:巩固圆锥体高的概念;知道如何和为什么那样测量高;会测量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每个学习小组分别准备了3个不同的圆锥体。)
①两人一组测量三个圆锥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大约是多少厘米(精确到1厘米)。每组测量两个,每人动手测量一次。
②以小组为单位统一测量数据。讨论测量圆锥体底面直径和高的方法,说明理由。
学生总结方法:用大小两个三角板,保证高与桌面垂直,标高线与垂直三角板垂直。还要注意减去没有刻度的0.5厘米。
③再用统一的方法测量另一个圆锥体。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过程中,教师巡回参与讨论,指点方法,关键是两个三角板的位置问题。
5.探究式实践活动。 目标:用沙子做一个圆锥体并测量出高度,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提出任务:刚才知道有圆锥体沙堆,现在同学们就可以试验一下,看哪个组能够用细沙推成一个标准的圆锥体,想办法测量其底面直径和高(精确到1厘米)。学生活动,可以讨论,组与组之间可以交流。最后总结交流经验。 
课后反思:本课从示出圆锥体的模型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继而通过丰富的鲜明生动的形象到学生的操作,丰富圆锥体的及相关概念的表象。最后的讨论,从理性上认识圆锥体的高与母线的区别,为突破高的测量作了准备。随后通过丰富的实物抽象出圆锥体的立体图和以及多侧面视图,轻松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画图是创造性的劳动,强化了立体图所包含的信息。接着在测量高的操作中突出了方法的掌握和理解。后面的堆圆锥测量的活动至少有四大益处:一是巩固本课知识;二是为下次课(求圆锥体小麦堆的体积和重量)作铺垫;三是感受科学美(沙子下落是随机事件,必然成为圆锥。沙子的性状决定圆锥体的形状);四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整堂课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动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多次小组活动、组间交流,信息交流充分。

课题七: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4)向学生渗透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习将新知识转化为原有知识的学习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空心实物,任意一个圆柱和圆锥,若干沙子或水。
教学过程:
一、 进入学习情境
1、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圆锥体?(生举例)
2、师:圆锥有哪些特征?
同桌互动:拿出圆锥模型,向同桌介绍圆锥的特征。
(1) 生自告奋勇上讲台介绍圆锥的特征。
(2)演示一个圆锥的立体图形来,观察:“底面”、“侧面”、“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作者:教育文稿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100%(1)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